李白送给王昌龄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1. 李白写的关于王昌龄的诗句
李白写的关于王昌龄的诗句 1. 李白送别王昌龄的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鸟儿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
2. 【李白送别王昌龄的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鸟儿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
3. 李白《寄王昌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 赏析 左迁:眨官降职。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

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

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

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徵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

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

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

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注释 [1] 五溪: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贵州东。

[2]夜郎:唐代县名。贞观五年(631)设置,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龙标应在夜郎东,诗称“夜郎西”,恐系押韵的缘故。
4. 王昌龄给李白写过诗吗
王昌龄给李白写过诗 无从考证



李白给王昌龄写过诗

以下是王昌龄著名的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 有关王昌龄的诗句
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代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送王昌龄

唐代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