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折腰句与折腰体有什么不同?该如何理解呢?

如题所述

有关折腰体,唐朝并没清晰的定义。宋人的多种多样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概定义为“中失粘而意持续”。那样定义,渔火觉得是言简而意赅的。换句话说,所说,第一,要“从这当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情画意上并不断开。简单点来说,折腰体仅仅平仄格律上的一种转变,与全首诗的诗义不相干。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古诗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儿的“八句”,即就是指律诗(包含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

古诗绝句仅有四句,所说“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本来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同样,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本来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折腰体,这也是诗的一种瑜伽体式,算不上诗病。诗有两个"腰"。①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②在全首诗里,古诗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全是腰。

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性;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左右二联好似中腰断裂了一般,故称折腰体。古诗绝句仅有四句,所说"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本来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同样,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本来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另所谓"折腰句",语出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下:"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者,此谓折腰句。

"并引白居易"大房檐多装雁齿,小船只亦话领头"、欧阳修"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头"等句为例子。然此皆从句法著眼,与诗体不相干,且并不只仅限于七言律诗。唯古代人常将"折腰体"与"折腰句"相融,故特来拈出。虽格律上“从这当中”失粘,但在诗情画意上并不断开。简单点来说,折腰体仅仅平仄格律上的一种转变,与全首诗的诗义不相干。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五言、七言律诗中,一般只准折腰一次。折腰后的平仄,须再次按粘对的规律性顺承下来,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类型上看,后半部份的平仄基本上与上半部分的平仄同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0
看法不同,意义不同,句式不同;人们对于折腰句和折腰体的看法是不同的,而且所理解出来的含义也是有差别的,这两种文体平仄交替不同。
第2个回答  2022-06-20
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称为折腰句,折腰体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折腰体是指一首诗,而折腰句是指一句诗;不同的形式使得整片式的上下部分完全展现不同的意思,能够使格局放大,以这样的方式来寄托诗人的情怀。
第3个回答  2022-06-20
折腰体是一种独特的格律师体裁,折腰句是在每一首诗当中,会有一句折腰句。这在当时的唐朝是非常盛行的一种风格。
第4个回答  2022-06-20
这个没有什么定义,可能在诗词意见上有所区别,在平仄上有所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