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要差,我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他的伤害。我们如果感觉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   人最大的消耗, 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 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 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

☆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人,想让自己脱胎换骨的人,都是把别人或者环境对自己的不满植入了内心。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外界的攻击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攻击。

☆ 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了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 变得更好的理想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记住的是 ,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然后才可以变得更好。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对自己缺乏基本的满意,那么变得更好的愿望本身,就应该算是我们所有的不好中最坏的一种。 如果一定要对什么东西不满,那就应该是对自己不满本身的不满。

♡  一个也许会让某些人失望的事实是, 纯精神的享乐必须建立在曾经的感官享乐之上。 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感官刺激,精神世界的“数量”或者“规模”就不够,就无法组织起宏大而和谐的精神场面,当然也就无法给人美感。

♡  我们不相信没有经过足够感官刺激的孩子,会有足够丰富的大脑或者内心。

♧ 如果你经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你,你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这些原因,要分析也不难。由浅及深,不外乎以下四种:
首先,是因为你没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你告诉了却没有说清楚。
其次,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并不想让别人理解你。
第三个别人不理解你的原因是,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最后,还有一张情况,就是别人已经理解了你,甚至在某些方面对你的理解,比你自己更全面、更深刻,但你却不知道,还在那里为别人不理解你而伤心。……所以,对于别人哪怕显得像是“误解”的看法,也有仔细思考一下的必要,而这种思考也许会给你带来惊喜。

♧ 如果你过分在乎别人的理解,也是一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不可以强求的,强求理解是一种边界不清的、自恋的状态。

♪  给予他人帮助,给予者会心情愉悦,并附带着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没有人会自愿地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优越的力量, 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不被觉察的仇恨更具有毁灭性。

★ 而对抗是一种耗能的状态,所以也是一种勤快的状态。

★ 人之初,性本勤。关禁闭之所以是一种惩罚,是因为它剥夺了人勤快的可能性。 在身体和心灵都自由的情形下,在一切方面,在一切时间,人是自然地倾向于增加生活的范围和数量的。

§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所以,只要有信任,就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心理健康的人,会模糊处理这一问题,只要有大部分把握,就选择完全信任,并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做该做的事情;而心理不那么健康的人,则会过分看重事物没有把握的那极小的一部分,在行为上变得迟疑不定、患得患失。

§ 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是其对自己的信任向外投射的结果。

✲ 明代哲学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 现代心理学认为,永远说正确的话,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 正确与否,都是理智层面的东西,而人与人的交往,更多的是情感层面的。 情感与理智多半是没关系的。再打开我们的感情闸门之后,就自然而然不会太在乎自己的正确与否,因为感情与正确和错误无关。 只有在情感交流通畅的情形下,人才会免于孤独。

☂ 吃是一种满足本能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几个人一起吃饭,实际上是相互看着对方满足本能需要,所以也是一种相互“示弱”的状态。这相当于对他人说,我也是人,我也有人的基本需要,等等。因此吃饭的气氛经常会是轻松安全的。

♡   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要把无限变成有限。 这个原则用在对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上,就是要把疾病对人看似无限的影响,缩小到有限的程度。

♡ 如果一定要找一种需要从有限到无限的事情,我选择这本书设计的主题:爱。从爱自己到爱别人,从爱亲人到爱朋友,从爱健康的人到爱病人。所有这些向无限行走的方向,直接就等于一个人人格的成长方向。

♪ 所有过度的期望,最后都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 一个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对他人有过度期望,也就自然不会用期望虐待他人。而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的基本前提,就是他有充分自由;奴隶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果一个人被他人过度期望,他就变成了他人期望的奴隶,他或者的目标,只不过是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已。很显然, 过度期望在这里直接抹杀了一个人活着的价值。

☆ 要拒绝新生事物,没有比说“我见过比这更好的”更有效了;要拒绝成长,最好的办法也是永远使自己处在过去的经历中。这两种拒绝,有些是意识层面的,是我们可以觉察的;更多的是潜意识层面的,是我们在做,却不知道我们在这样做。

总的说来,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或者不想看到更多的风景,就一定是过去的风景在我们内心占据了太大太重的位置。在新与旧、远与近、好与坏之间,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

※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就无法承受得了,毕竟我们是人,而不是神或者机器。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的到了很多满足、温暖、幸福的资阳,它才能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 或者说,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  对易疲乏者深入的心理分析显示,他们内心希望跟他人发展关系,但是缺乏以承认的方式发展正常关系的能力,所以就不自觉地显示自己被动的、弱小的、孩子气的那一面,以建立他习惯了的“疲乏者—照顾者”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的原始形态,其实就是“婴儿—母亲”的关系。

♡  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 从生理学上说,我们从外界获得刺激,会在大脑里留下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就促使人寻求相应的刺激的重复。很多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由痛苦串联而成的。这些人把痛苦当成自己独特的享乐方式。

♡ 越是幼年时候经受的痛苦,越容易在将来的日子里被重复。因为这些痛苦会渗透进一个人的人格层面,在不容易被探测的深度潜藏着,持续而坚韧地寻找着表达的机会。

♡ 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

△ 拥有生命的代价,就是要忍受生命的局限性。

△ 无数次的迷茫与清醒之后,我现在觉得,人性本身是不需要被改造的,需要被改造的应该是我们适应人性的方式。而我们适应人性的方式,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之上。

♤ 改变语言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语言的内容是由这个人的知识、见识、阅历和人格等多重因素决定的,“言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也不必那么急于改变。老天给我了我们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旅途上完全可以从容不迫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一些有点僵化的模式时,改变就已经在前方某一个地方等着我们了。

模式呈现着我们,同时模式也限制着我们。 在它呈现我们的时候,它是好的,因为它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也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当它限定我们的时候,它就是坏的,就需要新的模式代替它、超越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够变得更完美一点,这个愿望本身包含了对自己至少部分的否定,所以我们不再提倡这样说。 我们换一种说法:我们已经很不错,但是,一定还有一些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还有一些自己内心的疆土没有去访问过。做一些改变,也许会使自我与人生变得更加宽广和有趣。改变可以发生在任何方面,而语言表达模式的改变,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过多地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压和对孩子能力的扼杀。在父母担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人类优秀的一员。因为孩子会接受到来自父母的暗示,“配合”父母,使自己越来越“配得上”父母的担心。

♢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依赖这样的“偏方”,而应该依赖健康的成人制造的持续稳定的健康环境。

♪  涌泉式的报恩,不如说是报仇——报当年被贬低之仇。

♪  爱情是一种纯粹的、原始的情感,在爱情中付出和得到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无所谓回报。而感激则是一种经过“掂量”之后产生的、继发的情感体验,其中包含了“应该”“必须”等等强制性的内容,并且与伦理道德之类的规则有关,所以,爱情跟感激如水火一样不相容。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太把别人当回事。 以涌泉对滴水,看起来是成千上万倍地回报别人当年的付出,使别人“受益”,实际上是在找回当年失去的尊严。

♪  大恩不言报。那是因为事实上真正的恩情是不可以回报的。滴水与涌泉之分本身,就是对恩情的商业化判断,这样的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恩情。危难之时,滴水可以活命,受益滴水并非滴水;腾达之时,以涌泉之数量,又有何用?

在佛家那里,恩仇尽灭。这当然是最高境界了。人生始于虚空,终于虚空,恩仇都是两个虚空之间的短暂存在,不值得过于当真。恩仇泯灭、真情浮现的人生,才是生命的自在状态。

※  这是一个典型的 对心理创伤进行澄清 的过程。心理伤害跟身体伤害是完全不一样的。身体伤害是在物理学层面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伤人者主动,被伤者被动,而且受伤害者身上会留下肉眼或者仪器可以检测出来的创伤。而心理伤害是发生在象征层面的,看似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  一般说来,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为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完成。

※  心理健康状态要看面对外界的心理刺激,你内心的稳定程度有多大,一般来说,越稳定就越健康。而这种稳定,取决于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事情当回事儿。把这些东西太当回事儿,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受到这些事的伤害做好了前期准备。

☺ 现代物理学认为,完全的客观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只要有观察者在,观察者就会影响到被观察的对象的状态,所以测到的状态并不是真正客观的。尤其是在观察心理、社会等现象时,主观对客观的扭曲,更是司空见惯。

☺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 人的身心从来都是统一的。看一个人的外表,看一个人的行动,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他或者她的内心风景是什么样的。从来就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掩饰什么,所以也就不必掩饰。

◐ 往严重处说,现代社会的生活,简直是在制造“抢劫犯”,似乎每个人都在“抢劫”着一切可抢之物,不可有丝毫停歇,因为停歇就意味着放弃和失败。

▷ 人生在世,如果重大事情都是别人——哪怕是父母——说了算的,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的确,每个人的选择都有错的可能,但是,自己的错误选择,不管怎样都比别人代替自己做出的正确选择更好。

▷ 养儿养女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观看自己的一部分,活得比自己更丰富、更精彩。

☆ 成长问题的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爱与恨之间的冲突。

☆ 干预不以孩子不再上网,甚至不以孩子少上网为目标,而以改善孩子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