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八股取士”,相较于之前的科举制度,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

唐朝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是拿所诵之经书,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

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

到了元朝仁宗延佑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

程朱理学强调"明天理,灭人欲",主要对象是统治集团以及作为其后备军的封建士人,而不是为了毒害广大人民。士人通过学习"程朱之说",有利于树立起对王朝的忠诚和治理天下的公心,是解决"时弊"的一个有力手段。

明朝科举考试基本内容,开始是《五经》、《四书》并重,后来逐渐发展成主要根据《四书》成绩录取,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现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9
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

到了元朝仁宗延佑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
第2个回答  2019-09-11
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
第3个回答  2019-09-11
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逐渐发展成主要根据《四书》成绩录取,
第4个回答  2019-09-07
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