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四方面: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
例如:由语音产生的歧义主要有两种:同音字和是否重读。
同音字:
①上级领导到四川了解当地的赈灾/震灾情况。
②这种食品里含有大量的致癌/治癌物质。
当在广播、新闻等口语材料中听到这样的句子,除非凭借上下文,否则不能断定是斜线前后的哪个词语,而两个词语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同音字造成的歧义现象。
是否重读:
③我一早上就写了三封信。
当重读“就”时,表示效率低,完成的数量少;当轻读"就"时,表示效率高,完成的数量多。
例如:词汇方面。由词汇产生的歧义主要也有两种:词形同词性不同和词形同词义不同。
1、读音相同的同形异性词
④我的房间没锁。(我的房间没有锁头。 我的房间开着,没锁上。)
“锁”有两个词性,动词是锁的动作,名词是锁这种物品,由于读音和字形完全相同,所以使此句产生歧义。
2、读音不同的同形异性词
⑤这句话写重了。(这句话已经写过一遍了,再写重复了;这句话的语气太重了。)
这是由于“重”的不同读音造成的。
3、词形同词义不同
⑥这三箱书要送图书馆。(这三箱书要送到图书馆;这三箱书要送给图书馆。)
"送”这个动词有两个含义:运送、赠送。因此句子产生歧义。
1、添加词语。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如“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2、改换词语。当词或短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这个词语,即可消除歧义。如:
(1)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前往”)
3、调整词序。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如:
(1)几个工厂的工人。——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三个学校的校长”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
(2)两个朋友送的花瓶。——可理解为:花瓶是两个朋友送的;也可理解为“朋友送了两个花瓶”。消除此类歧义的方法是调整语序。例句可变为:“朋友送的两个花瓶”,就可消除歧义。
(3)几十个雷锋叔叔照顾过的孩子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几十个”挪到“孩子”前面即可消除歧义。
4、变换句式。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如“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5、设置语境。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
(1)“他要粉蒸肉。”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2)我要热饭。可加上“不去洗菜”,表示“热饭”是动词:给饭加热;也可加上“不是冷饭”一句,表示“热饭”是名词:不凉的饭。
6、添加标点。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如“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7、读出停顿。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
(1)我哥哥姐姐的同学。——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2)这种糖五毛五十粒。——可理解为“五毛钱”能买“五十粒”,也可以理解为“五毛五”能买“十粒”。因此按意义合理的停顿是消除此类情况的方法。
8、重音消除。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如:
(1)你为什么打他?——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2)我想起来了。——“起来”重读,表示“我想起来了”;“起来”轻读,表示“我想到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