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怎样提高服务意识

如题所述

驾驶培训教学服务意识,是驾校形象和品牌的具体展示。随着人们理念的转变,驾驶培训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学员成为“消费者”,服务的品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驾校的服务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在确保培训质量基础上,完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供良好的服务,已成为驾校生存、发展和信誉的决定性因素。
1.良好的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等,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群体意识是群体实践的结果,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个体安全与否受制于群体的影响,任何个人都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群体之间需要相互保护,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交通群体意识是一种在道路交通法律法规限制范围内的社会意识,是所有交通参与者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定和实现目标所具有的信念和意识。交通安全群体意识,是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宏观意识,也是参与道路交通的个人,在群体意识的熏陶下形成个人的意识,表现为对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的渴望。
教练员的群体意识,建立在培养安全文明驾驶员这一理念上,是对安全教学、规范施教的共同认定和实现职业目标所具有的信念和意识。严格落实《大纲》,按照统一的内容、要求、标准、操作动作进行规范化教学,是教练员共同遵守的教学规范准则。为学员服务,让学员从徒弟真正成为受尊重的消费者,是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安全驾驶、文明行车的高素质驾驶员,是教练员的共同工作目标。每一个教练员都要在法律允许可的范围内,严格遵守教学规范,在群体意识下形成个人教学理念和方法,各自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现驾驶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
2.为学员服务的意识
服务意识是经营者在与消费者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的、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常常会站在另!]人的立场上,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为了别人的满意,不惜自我谦让、妥协甚至奉献。多为别人付出的人,往往得到的会更多。教练员代表驾校为学员提供服务,体现出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练员的一言一行代表了驾校的形象、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教练员要培养自己为学员提供热情、周到、主动服务的欲望和意识。
教练员的主要工作是驾驶教学,直接与学员打交道,是学员了解驾校的一扇窗口。教练员服务质量的好与坏、服务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驾校学员的稳定性和学员的拓展。教练员“吃、拿、卡、要”,教学态度粗暴、对学员不尊重,教学不认真、敷衍了事,为应付考试只教要领和技巧,这些违背了教练员与学员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道德准则,只会严重损坏教练员和驾校的社会形象。树立“服务第一”的意识,把握学员消费的心态,在学员和社会上树立优质服务的品牌,需要讲究服务意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朋友胜似朋友”,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把每一位学员当成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以细微的服务、真诚的微笑,热情接待每一位学员,是每一位教练员服务的宗旨。教练员只有热情、主动、周到的服务学员,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赢得学员和社会的认可。
事故案例
徐州某驾校一教练员按照教学安排,带领十几个通过理论考试的学员,在驾校内一个狭小的练习场地快速走完了“起步、停车、倒桩”等训练程序后,到指定的省道上进行“过红灯”和“刹车”训练。面对这位不仅皮肤黝黑,嗓高声大,而且训起人来不留情面、出口骂人的教练员,学员们都有些忐忑不安。训练在教练员的吼叫声中开始,学员们一个一个的“过关”,没挨骂的松了口气,挨了骂的万分沮丧。一位生性腼腆的学员小心翼翼地坐到了驾驶座上,由于心里紧张,走了点神,教练员大声叫道:“呆什么,开车!”学员在惊恐中,启动教练车、起步,遇到一个绿灯,又一个绿灯,都没有过去。教练员脸立马黑了下来,吼道:“几个绿灯都没开过,停车!换下一个!”这个学员忽然听到教练吼声,心慌意乱,一个急刹车就停在了练车路线外的非机动车道上。刹那间,只听“澎”地一声巨响,教练车后面同向行驶的电动三轮车躲闪不及,撞到了车尾。坐在电动车后座上的一老人被重重地掉在了水泥地上,一声惨叫,不动了。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系教练车一方的过错导致该事故,且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教练员对该事故承担全部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