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多样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满足了当代人表达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关注生活和表达自我。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面进行研究:
  (一)来自于事件本身
  就2010年的网络热词来说,“‘给力’一词可谓一夜走红,‘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刘琳,2011)。据有关资料显示,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9�9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二字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之后又出现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词语逐渐丰富和流行起来。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些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些来自于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和“拼爹”等等。
  (二)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
  网络流行语有的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如“某某控”结构是从日语借来的,日语中用“控”来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例如,“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
  网络流行语中有来自于“回流”词的,如“达人”,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就有“达人”一词,指通达事理的人。“达人”被借入日语后含义发生了变化,如今又从日语传了回来,属于“回流”词,指见多识广、对某方面懂得透彻的人。
  (三)来自于修辞方式
  网络流行语中使用谐音的修辞方式是较常见的现象,如“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是“什么”的谐音;“浮云”则指转瞬即逝的事物。两者结合,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又如,“最近的青年人的口中总会出现‘杯具’一词,此‘杯具’也就是‘悲剧’的谐音。”(程瑞雪,2010)。“杯具”最早来源于:“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这只不过是一个谐音手法的比喻句,“杯具和餐具”谐音“悲剧和惨剧”,可见,在网络流行语中,谐音修辞手法的使用比较普遍。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实用性
  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地被使用,已经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例如:“羡慕嫉妒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在两人开玩笑似的对话中,一个人说:“你觉得我新买的衣服怎样?”另一个人用不屑的语气应付着:“一般般吧。”一个人又说:“你这是羡慕嫉妒恨哪。”又如:“我是打酱油的”出自关于对“艳照门”事件看法的一段采访,其中一位受访的男士回答记者说:“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打酱油”一词在网络上成为笑谈并广泛流行。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被生活化了。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推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结构灵活,词意泛化,当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在网络上走红之后,就会类推出很多与之相似的词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流行语“很傻很天真”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很×很××”句式,如“苹果很大很诱人”“很虚很飘渺”等等。又如:“哥抽的不是烟,抽的是寂寞”,类推出“哥玩的不是游戏,玩的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吃的是寂寞”等。可见,类推性使流行语不单是为了表达意义,而且是一种能指与所指的语言转换。
  (三)网络流行语的时代性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流行语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普遍存在,很多流行语都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如“围脖(微博)、伊妹儿(E-mail)”,充分体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前所未有的,如今人们已经能通过各种网络方式去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又如“蚁族”,体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指的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代表着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职场新人们的一种典型生存状态。
  
  三、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理
  
  (一)求新求异的心理
  如今,追求时髦、喜欢标新立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往往喜欢别出心裁地采用一些代表时代性的新词语。如:《建国大业》是“史上最牛”的献礼片;“要想不挂科,考试拜春哥”等等,无不体现了人们追求新奇的时髦心理。
  人们在求新的基础上追求立异,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正是这种个性意识促使了一大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贾君鹏,你妈喊你吃饭了”“我勒个去”“你到底是肿么了?”等等。
  (二)从众的群体心理
  当一种网络流行语走红之后,网友们会争先模仿,这正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同时网络媒体也可以催化这种从众心理,例如:春晚小品《不差钱》播出之后,“不差钱”很快就被网民竟相引用,以至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茶余饭后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 又如电影《夜店》中出现的流行语“纯爷们”“专业水鬼”之类,都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中常用的词语。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传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样的话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合理、规范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使交谈双方处于一种幽默、诙谐的气氛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使了新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新鲜语言元素的注入使语言充满了生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5
网络语言多样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吗?你好,主要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而且还有一些聊天记录中
第2个回答  2019-12-25
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他不会成为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消失
第3个回答  2019-12-25
网络语言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拓展和补充,给中国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化破坏了中国语言的统一性。
第4个回答  2019-12-25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短信息、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网民所使用的网络语言。

1/21页

主要包括网络聊天语言,如聊天软件OICQ、聊天室等网络聊天场所中使用的语言,还包括网络原创文学即运用电脑书写并首先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的文学作品,如虚拟论坛、电子公告版(BBS)等版块上所发的文章使用的语言。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酒屋、东东、酱紫、瘟都死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可以称它为“网语”。

网语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