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找一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说白了就是用来赶暑假作业的...其实只要不和其他BD答案完全一样就好,找一篇来改改都行。700来字就足够了,非常感谢。

  我给你找了篇影评,看看吧。

  一向不看剧情介绍的我在看电影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情感片,而非灾难片。

  其实广义上讲也算是灾难片,大地震给一个完整的家庭造成支离破碎、生理和心理上的沉重打击。对人来说,地震是自然灾难、震后则是人心的灾难。

  影片开头就带领我们来到了1976年7月。酷夏的唐山,弥漫着七十年代的破旧和贫穷。那段的摄影也偏向暗黄色,更凸显了岁月的时代感。

  深夜,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少数人在外干活儿。远方的一片殷红逐渐笼罩了这个城市,突然的剧烈摇晃打破了午夜的宁静。很快,房屋快速下沉倒塌、地裂井喷,一声声钢筋水泥断裂的巨响葬送了无数还在熟睡的人们。仅仅23秒的时间,大自然的愤怒就使唐山成为一片废墟,要了几十万人的命。

  那段地震拍得真是太身临其境了,特别真实感。我觉得比2012那整部影片都在描写小强们逃生的画面震撼多了!虽然2012里也有地震画面,但和唐山大地震这三分钟的拍摄效果比起来感觉完全不同。很吓人,看得我胆战心惊!震后的场景那叫一个惨啊!天灾真是太可怕了!

  命悬一线之际,母亲到底救谁牵扯出了余震之后的,长达32年的悔恨之情。当年的23秒!之后的32年!这是一个怎样的悲痛所能承载的时间啊!

  徐帆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好,一个有愧疚感、同时又非常伟大的母亲让我激动得几次落泪。还有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另一个晚年孤独的老人,在操心女儿的事上也是没少感动我。

  此片有两大看点:真实感强烈的地震效果;感人至深的亲情。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的、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上一辈经历过的年代和悲痛。而不是体现科技效果、英雄人物逃生救人、命多好本领多大的什么都伤不着的“灾难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时间飞逝,34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虽然我并没有亲生经历,但仍然令我极为震撼。

观看了刚刚上映的感动人心的“唐山大地震”,我感慨万分。主人公——那个可怜的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张可爱的小嘴的小女孩,在与弟弟同时压在巨大的石板下时,母亲无耐只得含泪忍痛放弃一个,选择了弟弟。她在黑暗里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所说的每一个字——“要弟弟!”这短短的几个字是她感到了绝望。可怜的小女孩王登在坚硬的石板的压迫下,还要承受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伤痛,对于不到10岁的她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痛苦,看到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千个孩子无家可归的悲惨景象。在可怕的天灾面前,不知会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生死的抉择,甚至亲人的分别。而这些都远远大于他们在身体上所受的伤痛,但只要坚强,不放弃那仅有的一线希望,团结起来,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之后,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登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活了下来,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健康地长成了一个漂亮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时留下的痛苦的回忆也一直环绕着她,直到这次我国的汶川地震,登第一时间积极地参加了救援工助,无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达,并回到了离开34年却无时不在想念的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亲生母亲,团圆了这个破碎的家。

又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登在经历了无数灾难与离别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并得到了幸福,这幸福来之不易,细细品味才明白,这美好结局的建造者,应该是那对普普通通的解放军夫妇——登的养父养母。他们用真爱唤醒了登的希望,对登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是他们使登在经历了人生最低谷后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而在登长大后,他们却没能享福,养母因为病痛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养父年迈退休。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呵护着这个受伤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地关心着她,使她走出了心灵的黑暗。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终究要回到亲生母亲的怀抱,但他们却依然无怨无悔,甚至还为她存了一笔大数目的钱,让她去寻找亲生母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高尚的情怀呀!

当然,“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叔叔们,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这使我想到了一句宣传语: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团结必定使我们战胜灾难!
第2个回答  2010-08-21
中国式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上映几天便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也由此引发了关于“灾难与煽情”、“电影与商业”、“电影艺术与观众感受”的一些争论。

看过影片,笔者以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主流影片。《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是灾难,内核是亲情。《唐山大地震》没有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样成为《2012》、《阿凡达》式的特效大片。作为故事的背景,只用了4分钟去展现“23秒”大地震的场面,但也够触目惊心了;它用大部分时间讲述的是余震,一个地震劫后余生支离破碎的家庭,横跨32年抚平伤痕的心路历程,这却是一种更令人心灵震颤表达。

《唐山大地震》的价值体现在对这场民族大灾难的背景下,人的情感的尽情抒发、人性的细腻剖析。影片中女主人公的生死抉择、母女结怨;32年后母女重逢,怨恨释怀,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遇到大灾大难,而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却总是能在灾难的废墟上涅盘后挺立。人性是永恒的主题,凡是揭示人性的作品,必定能打动人心,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背景是大灾难,也是因为揭示人性,打动人心,因而获得商业的成功;《唐山大地震》沿用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传统,顾及了多数国人“爱听故事”的习惯,因此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必囿于“学院派”关于所谓“电影还是电视剧”的争论,这些并不重要;也不必受一些所谓“影评人”关于亲情属于封建伦理范畴的“高论”影响,这些也无须争论。电影院中大多数观众落泪,表明《唐山大地震》贴近世俗生活的亲情故事,已经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情共鸣,这就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了。

也不必人为地把影片分为文艺片、商业片、主旋律片、情感片。其实,这类体现了民族意志、社会取向、人性价值的作品,都可以归入主流的范畴。《唐山大地震》这样一部唤起民族回忆、呼唤人性复归的影片,就是一部成功的主流影片。
第3个回答  2010-08-21
刚刚走出影院,门口有记者和摄像,看样子是想找观众谈谈感受。我是和同事一起去看的,走出影院的时候,他们正被我的一句:“知道‘张国强’为什么死吗?因为他亲了冯小刚的老婆。”逗得直乐,结果错过了上电视的机会,我有点对不起他们,因为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我要是记者见他们哭过样子一定会首选他们做采访对象。只可惜在物色人选的那么一瞬间,他们笑得很天真。
被拉去看完《唐山大地震》之后,我真不想做任何评论,因为对这部片子我是拍砖的态度,如果拍它的砖,就会有很多人拍我的砖,这是我不想看到的。不过站在提高博客点击率的角度来看,温柔的写点那些被影片感动的人也认同的东西也无所谓。如果你们要是觉得我的做法不够厚道,我想说的是,我跟一些更加不厚道的人相比,我是一分钱都拿不到。
我记得有一次看央视的一个采访王中军的节目,他对自己“植入式广告”的行为直言不讳。而在《唐山大地震》当中,所谓的“植入式”显然已经升级了,变为了“膏药式”。我想很多影迷最初对所谓的“植入式广告”都持有保留意见的,如果是喜剧片,做做广告也无所谓(这还是比较宽容的看法),就当是笑料了。但是我真没想到,在一部死亡24万人背景下的电影当中,还是反反复复的播着鲜活露骨的广告。是因为没有赞助商,前面那十几分钟的特效镜头就拍不起吗?先不说影片中的广告有多少分钟,单说影片之前就有15分钟的广告——这个长度已经破世界纪录了吧?进影院之前,同事吃惊的告诉我说,这部电影长达两小时三十分钟哩,我说这是正常电影的长度,没问题的。看完之后简单算了一下时间,把广告刨出去,也就90分钟。
另外,要明确一点,《唐山大地震》并不是灾难片,就像所改编小说的名字一样,讲述的是一家人震后的故事,是故事片。打个比方,《拯救大兵瑞恩》前面的战争戏也很足,而且拍得非常出色。但是《拯救大兵瑞恩》并不能叫《诺曼底登陆战》。同理,《唐山大地震》的片名就是应该叫《震后》。什么是灾难片?像《2012》、《后天》、《海神号》、《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从始至终主人公都在灾难当中上演比如、逃生、救人之类的故事的电影才叫灾难片。当然,《唐山大地震》并没有标榜自己是灾难片,但是很明显这部电影的片名有误导观众之嫌的。
对于“哭满场”的效果,我也不认为是电影本身有多么感人,大多数看完此片的观众,都应该还记得,你或你身边的人,在电影播放到某一个时间段的时候都开始热泪盈眶,而这一时间段一结束,你们便很快恢复了常态。这就是独立的感人要素所起的作用,它是不能够代表整部电影的。我前不久看了一段视频,是记录美国大兵从战场上回到家与家人团聚的,我个人认为那段仅仅几分钟的视频,要更加感人。这段视频过一会我会转帖到博客里。
对人物生活发展得过于优越也让我觉得有点夸张。一个独臂的残疾人,没考上大学,几年之后就能开公司、开宝马、带着百依百顺的美女媳妇回家,这种情况是有,但是十分罕见啊,真的很罕见,如果身边有这样朋友的朋友,或者你就是这样的朋友,请告诉我,我要亲自对你表达敬佩之情。一个女大学生,大学没毕业未婚先育,退学之后,不靠家里供给依然能过得很好——当家教恐怕远远不够支付奶粉钱吧?而且那么命好,还能嫁给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外,远渡重洋……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个人居然还是一家的。如果换成一个混得好,一个潦倒一些倒还比较趋近影视作品的习惯。
不过话说回来,影片开始对于动物反常、天空变色等地震前兆的描写,我个人感觉还是很到位的,地震时的特效镜头也可圈可点。姐弟俩因汶川地震去当志愿者而重逢的设计也很值得推举。另外,母亲对女儿的愧疚,女儿对母亲的从怨恨到谅解(前面姐姐替弟弟报仇的伏笔用得很好,一方面表现了姐姐对弟弟的爱护,另一方面也从侧面描写了姐姐性格的一面,即报复心强,这与她怨恨母亲32年之久有了好的呼应),这些描述亲人破镜重圆的亲情戏也着实可以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冯小刚导演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位优秀的喜剧片导演。即便是在这样一个严肃的题材、这样一场多次让观众落泪的影片当中,依然能找到零星而又难忘的笑料。但我真的不想再看到像《唐山大地震》这种对死者不尊重、对电影艺术不尊重、刻意利用观众同情心去敛钱的电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