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初中学习后都有哪些变化呢?

如题所述

中学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如对学校制度和功课的质疑,认为文凭与未来职业和事业没有直接关联;对学校老师的评价,认为某个老师对自己有偏见,由对这个老师的不满而连带排斥其所教的学科等等。由于尚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知识和能力也不足,所以其独立思考往往产生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影响了中学生的判断力,具体反映在对学习应持的态度、兴趣、努力程度上,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事实上,孩子对学习成绩不良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他自己找不到成绩下降的原因,内心也十分害怕和担忧。如果此时家长一味地唠叨、指责、惩罚、施加压力,孩子选择的往往是排斥甚至是用反应过度的吵架方式来拒绝学习和保护自己。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孩子通过择校进入热点初中,身边全是经过选拔的尖子生,竞争空前激烈,对于很多孩子,原来的前几名变成现在的几十名往往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代表他现在不再优秀了,值得关注的倒是“进去以后,老是无精打采的”,我经常引用专家的话予以回答:“家门口的学校很精彩”、“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其二,中、小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自律性较差,学习主要依靠老师督促,检查、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传承式”的教学。到了初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考查知识面广,考题也十分灵活,许多中学生用的学习方法却还是小学那一套老办法,他们觉得初中的学习“也不过如此”,到总复习时开几个“夜车”就行了,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奇怪了。这时父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孩子,也不应陷于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之中,而应在分析原因后给孩子以切实的帮助,即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学习习惯远比一时的成绩重要,而培养习惯,激发兴趣是关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3

父母双方要想好如何应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面对孩子的自立倾向,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孩子进入初中,学习方法要变。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改变。一味的呵护或训斥都不是好的方式。孩子在初中以后,不像小时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父母教育子女需要讲出道理,举出事例。而且语言的作用永远没有行为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小学时父母会采用直接的棍棒或糖衣教育,但到了初中孩子对间接教育更容易接受。及早的了解近年来的中考形势,帮助孩子设立自己的目标(想考入的高中)。中考的形势每年都有相应的变化,每个高中当年的高考成绩也不同。孩子在初一不可能关心到这样的事。但家长却要了解这些。家长若能够帮助孩子了解这些,及早的确立目标,会为孩子指引一个努力的方向,增加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家长要做的事情,孩子进入初中意味着将步入青春期。所以家长要提前学会孩子在青春期的教育,另外也要监督好孩子的学习,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情况。

第2个回答  2018-01-16

  首先我们要明白小学教育有哪些特点,小学主要是认识一些汉字,会做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题会读一些英语句子和单词就可以了。然后再进入高中后肯定会增加许多科目,如地理生物化学,所以说这些。知识点都是会相应的增加的。而且并不只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的,嗯,然后初中的是应该多去理解,都请运用多起练习,都去反思。所以说,初中和小学的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初中要求我们大量运用和掌握多去反思,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3个回答  2018-01-03

中学的学业不同于小学家长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进入初中之后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都会有巨大的变化,这时候是关键的时刻需要好好的引导,和孩子一起规划好三年的初中生活。孩子进入初中特别是初二以后,身心发育变快,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对不少孩子来说,进入初中将面临学习压力和“成长压力”的双重压力。12岁-15岁的初中生,在很多家长眼里还是小孩,但他们却很想快快“长大”,与家长想法的不同必然引发一些冲突,而对孩子自身来说,成长的压力更多的是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困惑,常见的就是孩子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躁动期”。作为过来人,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身心的变化,保持沟通,适当的时候要担当“答疑解惑者”的角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