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八句诗,要变成格律体,需要达到哪些要求?这些要求是些什么人定的?是李白杜甫吗?

如题所述

一、四言八句诗,要变成格律体,需要达到哪些要求?

答:

1、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2、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二、这些要求是些什么人定的?是李白杜甫吗?

不是,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4

没人定,更符合当时的音律,所以就逐渐形成了这种风格。然后众多人又一起用这种格式,然后慢慢的就形成了这种风格。

诗最早是用来唱的,实际上唱诗的习俗一直持续到民国,新文化运动后,这种唱法才逐渐退出舞台,诵读成了主要表达形式。所以诗文从四言变成五言和七言,和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

    音乐的发展,最开始的四音,发展为宫商角徵羽五音,而后又出现变徵变宫,一共七音

    语言文字读音的丰富化和复杂化,有科学家研究过人类的头盖骨,发现上古时期,欧洲的(说欧洲,是因为研究对象是欧洲人遗骨)古人无法发“fa”的因,因此也可以推断出中国上古时期,也会因为生理结构等问题,部分音无法发出。但是后来随着生理结构的变化,语言文字的交流逐渐频繁,读音也逐渐丰富起来。因此音乐的声调也复杂化了。

    乐器的发展,随着制作工艺和对声音的鉴定,乐器声调也产生了改变,逐渐丰富起来了。乐器材料也是如此,如最早只能用骨笛,后来出现竹笛甚至玉笛,对声音的表现影响非常大。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诗句的长度。

    审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进步。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对应现代简谱差不多就是1 2 3 5 6,后来加上变徵的4和变宫7,7个音阶更符合审美,而且也能更完整和平顺的表达。到唐宋时期,整个基本上算是完整了。但是即便如此,其实甚至到现在,依然有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表达方式,如小调《茉莉花》就没有变徵变宫,也就是只有五音。

文字读音的丰富和乐器的发展,共同作用下,作为歌词的诗和词,写作时自然也就会去满足这个需要了。尤其词,我们现在知道的宋词,都有词牌名,而词牌名就是指这某个格式的旋律,所有这个词牌名的词,都可以用这个旋律来咏诵。即使没有词牌名的自度曲,也叫曲,其实也是可以谱曲的。说到底就是诗词都可以配上曲子来唱。

就像我们现在的歌曲,同一个旋律,你可以改歌词,但是无论怎么改,你都会尽可能的让每句的长度和原作一样。古体诗(如诗经)大多四字一句,配合当时的乐器,很符合当时的水平。同样近体诗也是如此,大家都用这个格式,然后就形成了这个风格。李杜虽然很厉害,但也不是他们俩就能改变一个时代的。实际上他俩也只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音律而已。当然这个音律已经非常完善了,以至于我们现在诵读这些诗篇时,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