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日记24篇

如题所述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俗话说得好,孝是做人之根,行事之本。“父慈子孝,家和事兴。”这是古人以孝治国。以教理家的一种理念。我常一个人独自思考什么是孝,啊!我终于明白了孝是为人处事的根基;是教育下一代的古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家庭和睦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二十四孝图文读本》仔细阅读一番之后陷入了沉思——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四孝的《江革行佣供母》这个小故事讲了:后汉时期,有一个叫江革的人,从小失去父亲,独自和母亲相依为命。时逢乱世,逼迫得人们到处逃难,江革背着母亲也加入到逃难者的行列。一路颠沛流离多次遇险,一天路遇贼人,见他身强力壮,想将他劫去服劳役。江革哭着哀告,诉说老母尚在,无人奉养,请求放他一条生路。贼人见他这样孝顺母亲,也起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将他杀掉,放了他们。后来江革辗转到江苏,他给一个富裕人家当佣人,每天天不亮便开始挑水,劈柴,烧火,做饭,牧马,放牛,不分昼夜的干活。江革将挣来的钱全部用来给母亲添置各种物品,母亲生活物品准备齐了。而他依然勤劳节俭舍不得将钱花在自己身上,为此乡亲们称他为“江巨孝”。
江革这么孝顺而我呢?我不仅对妈妈态度差,反倒成了妈妈关心我。一个冬夜,四周一片寂静。我躺在床上慢慢的睁开眼睛,朦胧间发现房间里还亮着灯光。这么晚了,妈妈还在干嘛?慢妈妈转过头来发现了我说:“英达呀,明天变冷,我怕你冻着了,给你织了件毛衣。”“哦!”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无情的说了声哦!“明天一定要穿上哦!可别着凉了!”妈妈说。第二天上午,我回家总觉得头重脚轻,便倒在床上。傍晚,妈妈回来,见我躺在床上,摸了摸我的额头,看我痛苦的表情,又望着窗外的大雨,二话没说,披上雨衣背起我就上医院。一路上,风吼得更厉害了,雨夜越下越大了,风雨无情的向我们袭来,妈妈怕我被雨水淋着,把一大半的雨衣给了我,把我裹得严严的。渐渐的,我发现妈妈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脚步好像放慢了,每挪一步都那么吃力。离家不远的医院顿时,变得那么的遥远。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打了针,吃力药之后,我睡了一会了,醒来时,我感觉好多了。“英达!你醒了!”妈妈说。“哦!”我还是老样子对妈妈不理不睬!
哎!果然和“江巨孝”比起来我们真是截然不同,我连对父母的关心话都说不出口。长大以后谈何孝顺。我要感谢《二十四孝图文读本》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的孝,今后我再也不会拿家长当“出气筒”!不再对家长不理不睬,也要试着关心家长,同学,老师……
果然在我身上也验证了:孝敬老人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得到下一代的孝敬,怎么样关爱儿女,就应该怎么样关爱父母
忠与孝是人的爱心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包含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一句句熟悉的歌词在耳边回旋,孝已经融入我的身体!我感觉充满力量,但只有借笔抒情,才能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二十四孝图文读本》真是本好书,它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使我受益匪浅!啊!我终于知道孝是不需要理由的,孝其实是每个人心中的潜意识表达出来的言行,一切的一切。
字数有限,剩下的自己写,别懒,毕竟这是你自己的作业。要自己锻炼一下的。可以参照这个作文联想写几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2
1.先看了再写
2.不看写不了
3.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4.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就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