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内审流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企业认证之前应具备的材料
一、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1.办公室要有全部文件和记录空白表格清单;

2.外来文件(质量管理方面、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技术文件、资料等)清单特别是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文件及控制发放的记录;

3.文件发放记录(各部门都要有)

4.各部门受控文件清单。含: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的支持性文件、外来文件(国家、行业、等标准;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资料等);

5.各部门质量记录清单;

6.技术文件清单(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及发放记录);

7.各种类文件的都要进行审核批准及日期;

8.各种质量记录签字要齐全;

二、管理评审:

9.管理评审计划;

10.管理评审会议的“签到表”;

11.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者代表的报告、与会者的讨论发言或书面的材料);

12.管理评审报告(其中的内容见《程序文件》);

13.管理评审后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记录。

14.跟踪验证记录。

三、内审方面:

15.年度内审计划;

16.内审计划及日程安排

17.内审小组长的任命书;

18.内审成员资格证书复印件;

19.首次会议记录;

20.内审检查表(记录);

21.末次会议记录;

22.内审报告;

23.不符合报告及纠正措施验证记录;

24.数据分析的有关记录;

四、销售方面:

25.合同评审记录;

26.顾客台帐;

27.市场调查结果、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结果、顾客投诉、抱怨及反馈的信息,台帐,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是否完成质量目标;

28.售后服务记录;

五、采购方面:

29.合格供方评定记录(包括外协代方的评定记录);以及对供货的业绩评价的材料;

30.合格供方评质量台帐(在某个供方采购了多少材料,是否合格),采购质量统计分析,是否完成质量目标;

31.采购台账(包括外协产品台帐)

32.采购清单(应有审批手续);

33.合同(应经部门负责人批准);

六、库房:

34.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名细台帐;

35.工具名细台帐;

36.量具明细台帐(应包括量具检定状态、检定日期、复检日期)及检定的证书的保存;

37.不合格量具、工具的控制(报废手续);

38.量具检定记录;

39.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标识(包括产品标识和状态标识);

40.入、出库手续;

七、设备方面:

41.设备清单;

42.检修计划;

43.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44.特殊过程设备认可记录;

45.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和设备完好状态标识);

八、生产方面:

46.年度生产计划;及生产、服务过程实现的策划(会议)记录;

47.完成生产计划的项目清单(台帐);

48.不合格品台账;

49.不合格品的处理记录;

50.半成品、成品的检验记录及统计分析(合格率是否达到质量目标);

51.产品的防护、仓储的各项规章制度、标识、安全等;

52.各部门的培训(业务技术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等)计划、记录;

53.作业文件(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操作规程到现场);

54.关键过程一定要有工艺规程;

55.现场标识(产品标识、状态标识、设备标识);

56.生产现场不能出现未经检定的量具;

57.各部门的每一类工作记录要装订成册,便于检索;

九、产品交付:

58.发货计划;

59.发货清单;

60.对运输方的评定记录(也属于合格供方的评定);

61.顾客收到货物的记录;

十、人力资源:

62.岗位人员任职要求;

63.各部门培训需求;

64.年度培训计划;

65.培训记录(包括:内审员培训记录、质量方针和目标培训记录、质量意识培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记录、技能培训记录、检验员上岗培训记录,均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结果)

66.特殊工种名单(经有关负责人批准上岗的、及有关证件);

67.检验员名单(经有关负责人任命,并规定职责和权限);

十一、安全管理:

68.安全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国家、行业及本企业的法规等);

69.消防设备、设施清单;

说明:

1.以上内容必须准备完善;

2.强调各个部门的质量记录一定要完备;

3.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一定掌握本部门的质量职责;

4.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各部门的分解目标要掌握;

5.岗位责任要求每一员工都要掌握。

6.以上内容,按各个专项负责人/班组的职责分工准备好材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5-13
一、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
1.编制年度审核计划
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审核方式分为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及管理体系要素审核,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制定的年度计划应覆盖管理体系涉及全要素和所有部门。
当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增加审核频次:
a. 管理体系有重大变更或机构和职能发生重大变更时;
b.内部监督员发现某质量要素存在严重不符合项;
c.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申诉、投诉;
d.认证认可机构安排现场评审或监督评审前;
年度审核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2.审核前准备
①成立内审组:质量负责人依据管理体系审核年度计划的审核内容和审核对象组建内审组,内审组成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且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质量负责人召开内审组组员会议,任命内审组组长和宣读内审员守则,并依据内审年度计划提出本次评审目的、范围内容和要求。
②内审实施计划的制定:内审组长制定内审实施计划,要依据本机构的职能分配表编制各受审核部门的审查内容,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后实施。实施计划应在正式审核前一周由内审组长发至各有关部门和人员。
③审核组预备会:内审实施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预备会议,研究有关体系文件并应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文件,明确分工和要求,确保每位内审员都清楚了解审核任务,全部完成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④编制检查表:审核前,内审员应根据分工编制检查表,内审检查表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审实施的质量,因此在整个内审中至关重要。内审检查表中审核内容要依据受审部门的职能编制,要突出审核区域的主要职能;采取的审核方式和方法(查、问、听、看)要恰当;审核时需要抽样的数量要合理。要选择典型关键质量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编制(如上次审核的有关信息、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客户的反馈、发生过的质量问题等)。所有内审员的检查表合在一起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职能,包括本实验室和客户的一些特殊要求。检查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作为标准检查表,为以后内审提供参考。
二、内审的实施
1. 通知审核
内审至少提前一周通知受审部门具体的审核日期、安排和要求,可采取文件或口头两种形式。必要时受审方应准备基本情况介绍,审核实施计划应得到受审方确认。
2. 首次会议
现场审核前由内审组组长召开并主持首次会议,由质量负责人、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内审组全体成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与会人员须签到。首次会议内容包括:
向受审核方负责人介绍内审组成成员及分工;
说明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和所采取的方法和程序;
宣读审核实施计划及解释实施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
内审组与受审核部门取得正式联系。
3. 现场审核
(1)现场审核应遵循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客观事实以证据为基础,可陈述、验证,不含个人推理成分;
②标准与实际核对的原则。凡标准与实际未核对过的项目,都不能判定为符
合或不符合;
③依次递进审核原则。审核包括:该有的程序有没有,执行没执行,执行后有无记录3个方面;
④独立公正的原则。
(2)收集客观证据
内审员按照审核实施计划、内审检查表规定的检查内容,通过交谈、查阅文件、现场检查、调查验证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并逐项实事求是地记录,记录应清楚、易懂、全面,便于查阅和追溯;应准确、具体,如文件名称、合同号、记录的编号、设备的编号、报告的编号和工作岗位等。审核时,审核员应及时与被审核方沟通和反馈审核中的发现,并对事实证据进行确认。
4. 不符合项及纠正报告
在现场审核的后期,审核组长主持召开一次审核组内部会议,对在现场审核中收集到的客观证据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得到审核证据。将审核证据与质量体系文件等依据相比较,作出客观的判断和综合评价,形成审核发现,确定不符合项,并根据不符合项的产生原因确定不符合项类型是体系性不符合或是实施性不符合或是效果性不符合,及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判断是轻微不符合或是严重不符合,同时根据不符合项的类型和性质提出纠正措施。内审员就不符合事实、类型、结论等编制内审不符合报告时,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应具体,准确的报告所观察的事实,不符合判断依据的条款和程序要写清楚。
5. 末次会议
内审组组长组织内审组及有关人员(同首次会议)召开末次会议,到会人员签到。末次会议是审核组在现场审核阶段的最后一次活动,向受审核部门、单位领导报告审核情况。会议主要内容:重申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审核情况介绍;宣读不符合项报告,作出审核评价和结论;提出后续工作要求,包括纠正措施、跟踪验证及要求。
6. 审核报告的编写
内审报告是内审活动结束后出具的一份关于内审结果的正式文件,审核报告应如实反映本次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审核过程情况、观察结果和审核结论。
审核报告内容:
审核的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
审核组成员、受审部门;
审核实施情况(包括审核的日期、审核过程概况简述等);
审核发现问题的描述和不符合项统计分析;
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及改进意见;
上次审核主要不符合项纠正情况;审核中有争议问题及处理建议;
审核结论(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价,评价实施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作出审核结论);
审核报告的批准及发放范围。
7. 纠正措施的实施及跟踪验证
审核结束后,各部门对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和实验室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计划,明确完成日期并组织实施。内审员按计划对受审核部门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评审、验证,并对纠正结果进行判断、评价和记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