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多少平方米?

如题所述

一、简况 省名:贵州省 面积:17万平方千米 人口:3663.1万人(1997年末户籍总人口) 省会:贵阳市 地理状况: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东北部,处于中亚热带区域,并与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省毗邻。全省境内山峦起伏,地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景观独特,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山区地区。 自然资源:贵州省共有耕地2800多万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亩。粮食作物占耕地总面积的3/4左右。森林资源丰富,一些著名的林产品产量均居中国前列。贵州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还有着较为丰富的水利、生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群以及附近的溶洞、石林等,均是该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经济: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792.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15元;工业总产值达715.1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7.54亿元;财政总收入为57.87亿元;粮食产量为1025.9万吨,但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87公斤。由于贵州省地形崎岖,地处内陆,交通闭塞,经济开发较晚,加之农业基础比较脆弱,人口过多特别是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对该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人民生活:1997末统计,贵州共有劳动力223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61.13%,从业人员共计1976.7万人,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88.28%;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5206元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储蓄为10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4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372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38元。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数16张、医务人员12名。 文化教育:1997年末统计,贵州省共有高等院校20所,,在校生38472人,教师5699人;中等学校2325所,在校生1494558人,教师87873人;小学19103所,在校生5068200人,教师168493人。贵州总人口的文化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逐年增长,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23.3%,成人教育有较大的发展。 二、人口状况 人口规模与分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997年全省人口为3663.1万人,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约35%左右,是全国少数民族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之一。贵州省的总人口居全国中位,人口密度却高于全国,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但人口地域分布不均,密度差异大,城乡人口分布差异也大,人口垂直分布差异也比较显著。总体来看,贵州中部自然区人口密度较密,人口相对于土地分布并均匀且向局部区域集中的程度较高。 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以前,贵州省人口增长速度很慢,从1949-1997年,贵州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相继出现过几次生育高峰,致使人口基数不断扩大。从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49-1958年,此间贵州省人口处于比较稳定而持续增长之中,总人口从1416.4万人增长到1710.02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1%;第二时期是1959-1961年,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两年中总人口减少了120.43万人;第三时期是1962-1975年,这是建国后贵州出现的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崐峰期,人口总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最高;第四时期从1976年-现在,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目前贵州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还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渡(初期)阶段。 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 1949年至今,贵州省总人口性别比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总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7.3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受男女死亡率的差异和迁移人口性别差异的影响。此外,人口性别构成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异。 1997年,在贵州省3663.1万人中,0-14岁组人口有1072.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9.27%;15-64岁组人口有238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5.1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9%。总负担系数为53.52%;少儿负担系数为44.94%;老年负担系数为8.59%。 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从80年代至今,贵州省人口出生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发展过程,人口出生率存在着地区差异,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进一步下降,但在全国仍处于高生育水平状态。此外,由于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妇女总的生育水平高于汉族妇女。总体来看,贵州妇女生育模式与全国妇女生育模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997年,贵州省人口出生率为22.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48‰。 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89年贵州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3.02,如果保持这个生育水平,到2000年贵州人口总数将达到3969.69万人,远远超过3810万人的人口控制目标。此外,根据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在本世纪末,贵州省出生人数的规模较大。无论何种方案,在本世纪内,贵州总人口都将表现为持续增长,总人口将增加510-660万。下个世纪前30年,总人口将再增加843-1647万人,但总人口增长速度将逐渐趋缓,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建国以前贵州省人口死亡率很高,1938年总死亡率达29.40‰;解放后,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15.67‰下降到1990年的7.53‰。从1949年至1979年,全省每年平均死亡人数为27.04万人,各个时期死亡人数起伏变化较大;进入80年代以来,贵州省人口死亡率较长时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且相对稳定。但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总死亡率高于汉族。1997年,贵州省人口死亡率为7.67‰。 据1935年有关资料表明,当时贵州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34.85岁,女性34.65岁。1959年,分别上升到49.57岁和42.42岁,建国10年来贵州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10多岁,每年平均大约提高1岁多。80年代以来,贵州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1.07岁,女性上升到61.55岁;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以上两个数字又分别提高到64.63岁和66.19岁。 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据“四普”资料表明,贵州省未婚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8.78%。贵州省女性未婚比重低于男性,丧偶比例高于男性,男性离婚比例大于女性。未婚人口随年龄上升比重逐步减少,有配偶人口比重随着年龄上升比重加大,到35-39岁年龄组为最高点,然后呈下降趋势;丧偶人口随年龄上升比重升高,离婚人口在中年时期比例最高,且文化层次高的人离婚比例大于低文化者。此外,贵州省人口婚姻状况还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异。1997年,贵州省2590.9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为1351.7万人,女性为1239.2万人,其中未婚男性为372.0万人,女性为218.0万人;初婚有配偶男性为880.7万人,女性为897.7万人;再婚有配偶男性为27.6万人,女性为24.9万人;离婚男性为13.4万人,女性为7.9万人;丧偶男性为58.0万人,女性为90.7万人。 从1953到1982年,贵州省的家庭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1982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到1990年下降到户均4.41人。城市的家庭规模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相对全国来看仍处在较高水平上。全省家庭类型以二代户为主体,一代户比重上升,三代及以上户比重下降。1997年,贵州省家庭户规模为户均3.99人。 人口老龄化状况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贵州省老年人口系数达7.07%,相对于1982年来看,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也在提高。相对1964年,贵州人口已由年轻型过渡到了1990年的成年型,还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00年,贵州省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8.29%,届时将接近老龄化社会的边缘;到2030年,贵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6.37%。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贵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占老年人总数的32%以上的人仍然在业,其中男性在业老人占全部在业老人的63.07%,女性占36.93%。 人口文化素质 建国以前贵州省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解放以后有了明显提高。 自80年代以来,贵州省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中等专业以下的文化程度人口增长缓慢,文盲、半文盲人口下降,女性人口的文化程度增长快,但仍偏低,男女差距仍然较大,且城乡、地区间人口文化程度的差距很明显。目前贵州省的教育发展仍然滞缓,抑制了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 人口迁移与流动 由于贵州省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现实人口显得相对过剩,贵州省是一个迁出大于迁入的省份。从迁移流向来看,迁入人口的来源和迁出人口的去向都集中在华东、中南、西南区。省外迁入人口主要由外省乡村流向贵州城镇;迁出人口则以贵州乡村流向省外乡村为主,其次才是流向省外城镇。总之,贵州省际迁移中主要是农村人口的迁移。由外省迁入贵州的人口中以务工经商型为主,而迁往省外的人口则以婚姻迁出型为主。此外,贵州省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无论是流入暂住人口还是流出的外流人口,从原住地到流入地均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城市化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 贵州省人口多、土地面积窄,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虽然人均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拥有水平较高,但实际开发运用程度低,人均占有量小。用国民生产总值来量化贵州人口与经济资源,其总体特征是经济资源不足,人口相对过多,经济的人口超载状况突出。此外,由于贵州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随着人口活动的频繁,天然森林面积减少,资源枯竭,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垦殖带来水土严重流失,工业“三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导致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日益加剧。 少数民族人口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49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共计达1124.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34.71%。贵州少数民族具有居住分散、分布面广、多民族杂居、个别民族在小范围内聚居的特点,且各个民族的城乡分布较为均匀。少数民族总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成年型,但人口再生产类型仍属于增加型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 三、计划生育工作 贵州省的计划生育工作起步较晚,1975年全省城乡才普遍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猛增的势头逐步得到控制。其计划生育工作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倡导节制生育阶段(50年代)。根据当时政务院的指示,贵州省于1953年在中心城镇中开展了避孕知识的宣传,并发放少量避孕药具。这一时期主要以倡导节制生育、保护妇女儿童健康为主,是贵州省人口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阶段。从1954-1959这6年中,贵州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73‰,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8.8‰。 2.初步控制生育阶段(60年代)。1963年,贵州省成立了计划生崐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并且从上到下设立了计划生育机构,配备了专职干部,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文革”开始后,正在起步的贵州计划生育工作被中断,人口生产严重失控。 3.城乡逐步推广阶段(70年代)。1975年,贵州省委作出《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在政策上明确“晚、稀、少”的生育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1979年自然增长率降到了19.79‰,比1975年降低了近10个千分点。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措施不够有力,贵州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还未得到遏制。 4.深入持久开展阶段(80年代)。在此期间,贵州人民政府重新修订了《贵州省计划生育暂行办法》,全省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轨道。此外,80年代贵州根据本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把全省的人口生育纳入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轨道进行管理。 5.继续抓紧抓好阶段(90年代)。从90年代起,贵州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县、乡、村三级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抓、抓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格局以及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网络,深化领导认识,加强工作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认真搞好技术服务,建立人口问题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加强宣传教育和对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领导。1997年,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三为主”规划全面实施、整体推进,“三结合”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各项计划生育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近10多年来,贵州的人口控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面对巨大的挑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1949-1975年的26年间,贵州省人口总量增加了1114.55万人,年增长率为2.26%;1975-1990年由于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人口由高速盲目增长逐步转为有计划增长,15年间,总人口增加708.1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66%,大大低于前26年的增长速度。 二是改善了人口年龄结构。1990年全省政府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32.68%,比1982年的40.88%下降了8.2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4.66%降为1990年的4.61;人口年龄中位数8年间上升了3.23岁,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实现了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三是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稳步开展,工作重点放在努力降低妇女生育率特别是放在杜绝多胎生育上,在育龄妇女的绝对量和比重大量增加以及在近10年来农民家庭人口增殖机制强化的不利条件下,全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仍然在70年代迅速下降的基础上稳步下降,从而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四是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了良性转变。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贵州省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从高、高、低向高、低、高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自1975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均呈快速下降的趋势,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渡(初期)阶段。 五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多年来实行人口控制,大量减少了出生人口,这已经并将继续为贵州省节省巨大的人口投资,缓解全省在资金、粮食、原料、能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教育、服务、住房等多方面的需求紧张状况,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出版。 (2)《贵州统计年鉴》(1998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贵州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 (4)《’97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5)《中国西南部人口研探》,杨培成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出版。 (6)《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彭佩云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5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5年出版。 (8)《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6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6年出版。 (9)《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7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7年出版。 (10)《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8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8年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2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000000平方米 现辖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
第2个回答  2014-05-02
17.61万平方米 岩溶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百分之61.9 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貌 北部多以丹霞地貌为主 瀑布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02
贵州有17.61万多平方千米
第4个回答  2018-12-18
17.6167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