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是?

如题所述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依照孟夫子的要求,一个人想具有浩然之气,首先必须坚持正义和正道,即需有人间的正气,即有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精神;表面上看,浩然之气无声无形,就连孟夫子都说“难言也”,是一句话两句话难以解释得清楚的。这就有了两层意思:一是它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需以直养之,一般人很难理解;二是其为气也,需配以义与道,还需“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乖,普通百姓哪能做得到呢?即使君子往往也需要很长时间很到功夫才可努力达到。其次要把培养浩然之气作为自己的长期的行动。一项义举,一个善行,往往很容易去做;但要让你坚持不懈地去做,把它作为你终身的事业去追求,恐怕普通人是难以做到的。用今天的话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浩然之气就是要“集义所生”,而非“义袭而取之”的。就是说,它是平时一点一点的善行义举的累积,而不是偶然之间做出的助人之举。再次,培养浩然之气是出自一个人的自觉自愿、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带有任何的功利,不能强行逼迫,揠苗助长。就象生活中的许多志愿者那样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不求回报。

可是,生活中也不乏投机者。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这里的一个某土地所的毛官,“踊跃”且“积极”地要求捐款,并“主动”请求到地震灾区参加救灾行动,其“大爱无疆”的善举令人动容。然而,事后得知,他在这几年中利用自己的权力行贿受贿达几百万元,他的此种行动,目的是想在大众中造势,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以达到平步青云的企图。如今他正在接受审查,他所精心策划并主演的这场滑稽剧也该收场了。看到这里,我似乎有种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利用别人受灾受难来为个人包装做秀,实在无耻到了极点了吧,用孟子的话说: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6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第2个回答  2014-05-1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