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很多,其中可以直译为“我”的有:
吾、余、予、其、之、某、窃、区区、不才、在下、小可、鄙人。
其中,需要注意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情况,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字,以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其”字。
此外,根据社会地位、职位、职务、身份等,还有其他常见的自我称呼,例如:
帝王自称:朕、孤、孤王、寡人、不谷;
臣子自称:臣、微臣、下臣、老臣、末将、下官、奴才、小的;
老人自称:老朽(男子)、老身(女子);
和尚自称:贫僧(男子)、贫尼(女子);
女子自称:妾、贱妾、妾身、奴婢、婢子、民女、小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的自我称呼多用谦称,谦称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谦虚和不值一提。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例如: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而称呼对方时则不能用这些“不好”的词语,而要用尊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