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怎么会说“小人”这样侮辱性的语言?

如题所述

“小人”一词出自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这里的小人并不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因为他在当时的情境下,小人这个词是和君子成对立面的,小人就是指品行道德等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社会需要的人。他也不算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这句话只是说明他个人的一个观点。

现在说话的词有褒义词和贬义词,这边小人就是贬义词,但是他是一个陈述的口吻说出并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如果硬要说它是侮辱性的词汇,其实是不成立的,他不像我们现在说小人,那确实词义不是很好,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来说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的话,小人也就是他对于品行不端一类人的总称。而女子也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女性,或者是女人和孩子的意思,在当时这个语句的情况下,这个女子是你的意思,所以我们觉得他说的小人是侮辱性的词汇,只是自己的主观看法,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首先,小人这两个字,肯定不能想当然的用现代的语言和理解方式去看待这两个字。在历史上《论语》这部传世之作的诞生时,它的创作的背景和现在的语言用法和现代社会是不同的,因此,把小人二字定论为侮辱性的语言就有些太过于绝对和片面了。 

而且,《论语》是表达孔子思想的一本书,书中难免就会用到像举例子或者是讲故事的形式,同时书中也会出现各样的人物。

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有好的人就一定存在坏的人,那么书里有品行高端,为人崇尚的君子,那就也有与君子相对立的小人,所以小人不一定是有侮辱性的意思,也可能就是指和君子思想相反,甚至是有对立面的人。

论语之书中记录了很多语录,而且还有很多部分是把君子和小人“捆绑”出现的,其实这些语录都是为了教导、警示后人,主要是起对比作用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所谓的反面角色,所以出现小儿子自然不觉得奇怪。

第2个回答  2018-01-08

作者:子衍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师:刚才提到修行的四个层次,在佛法里叫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教术语又叫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到了阿罗汉的时候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刚才举的例子,到长城你登顶了以后还干嘛呢?可以离开了,叫“舍念清净”。你可以解脱了,解脱轮回,这叫阿罗汉。阿罗汉又名杀贼。灭尽人类的所有纠缠、烦恼、痛苦、愚痴,你解脱了,这是修行的终点——人世间修行的终点,但不是整个生命修行的终点。后面还有五禅、六禅、七禅、八禅,还有出世法,这不在咱们讲的范围之列了,那是菩萨之修行,是无为法。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只有四禅。如果你要知道阿罗汉是怎么离开人间的,藏密有个词儿叫“虹化”。一道光就走了,因为他已经解脱了轮回的牵绊,他可以离开了,一道虹光,不知所踪。老子最后去哪里了?骑青牛往西不知所踪。其实很简单,上西天了,解脱了嘛。他至少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舍念清净,还跟你玩不玩了?

众:不玩了。

师:不玩了,明白吧,不知道是上天了当神仙了,还是超越轮回去极乐世界了,所以叫不知所终。禅宗初祖达摩“只履西归”,达摩也找不着了,就看到一只鞋留作纪念,也不知所踪。就是刚才我说的,达摩他也已经了结了人间的所有恩恩怨怨,再也不跟小人们玩了。其实,“只履西归”这个典故表达了特殊的含义:人生只是(只)为了完成(履)去西方极乐世界(西归)的使命。

(众赞叹不已。)

不带:“小人”的意思不是带有侮辱性吧?

师:孔子怎么可能说带侮辱性的语言呢?不要把现代对于词语的一些歧义带进来。《论语》里面的小人指的是目光短浅的人,也就是平常人。

所以《论语》一开篇就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给你讲了,下面围绕着如何修行,或者说如何达到这个状态,所对应的生活百态,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逐一道来。什么情况下怎么做,你才能完成这一个使命。从政上怎么做、生活上怎么做、工作上怎么做、学习上怎么做,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无余:老师,“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您还没有讲。

师:这第一段还另有深意,先埋个伏笔,我到《论语》结束的时候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合并一起再讲,因为《论语》是一个圆,这是起笔,最后要圆满的。(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