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的练习。

要高2的 别太离谱了` 有些特殊句式最好`
最重要的`别发网址`直接发内容`哦了``
上面打错了`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练习题`
要整套的`
还是不发网址`
直接题`
刚才那个对不起阿`
重发一下吧`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枝,自谓尽之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仅学到秦青歌艺的一些皮毛,就自以为学到家了。

讴 ōu〔动〕

(1) (形声。从言,区(ōu)声。本义:无伴奏;齐声歌唱)

(2) 同本义 [sing the praise of]

讴,齐歌也。——《说文》

齐讴楚声。——曹植诗

皆讴歌思东归。——《楚辞·大招》

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左传·襄公十七年》

薛谭学讴于秦青。——《列子·汤问》

昔日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孟子·告子下》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荀子·议兵》

(3) 又如:讴者(讴歌的人);讴咏(讴歌吟咏);讴诵(歌讼);讴谣(唱歌)区

(4) 歌颂;赞颂 [eulogize;praise]

民讴思之。——《苗防备览·李瑜》

薛谭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好想并无可取之处,学习一点都不虚心。不过,可能在某些偏激的观点看来,薛谭很有个性。

补充:未 wèi
不,不曾,没有:~必。~曾(c唍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秦青弗止
“秦青弗止”全句是怎样的啊?要根据前后的文字来看“止”字取何义。以下是“止”的所有含义: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枝,自谓尽之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仅学到秦青歌艺的一些皮毛,就自以为学到家了。

讴 ōu〔动〕

(1) (形声。从言,区(ōu)声。本义:无伴奏;齐声歌唱)

(2) 同本义 [sing the praise of]

讴,齐歌也。——《说文》

齐讴楚声。——曹植诗

皆讴歌思东归。——《楚辞·大招》

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左传·襄公十七年》

薛谭学讴于秦青。——《列子·汤问》

昔日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孟子·告子下》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荀子·议兵》

(3) 又如:讴者(讴歌的人);讴咏(讴歌吟咏);讴诵(歌讼);讴谣(唱歌)区

(4) 歌颂;赞颂 [eulogize;praise]

民讴思之。——《苗防备览·李瑜》

薛谭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好想并无可取之处,学习一点都不虚心。不过,可能在某些偏激的观点看来,薛谭很有个性。

补充:未 wèi
不,不曾,没有:~必。~曾(c唍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秦青弗止
“秦青弗止”全句是怎样的啊?要根据前后的文字来看“止”字取何义。以下是“止”的所有含义: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遭纷浊而迁逝○17兮,漫逾纪以迄今○18.情眷眷○19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20?凭○21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22.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3.路逶迤以修迥○24兮,川既漾而济深○25.悲旧乡之壅隔○26兮,涕横坠而弗禁○27.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8.钟仪幽而楚奏○29兮,庄舄显而越吟○30.人情同于怀土○31兮,岂穷达而异心○32?
惟日月之逾迈○33兮,俟河清其未极○34.冀王道之一平○35兮,假高衢而骋力○36.惧匏瓜之徒悬○37兮,畏井渫之莫食○38.步栖迟以徙倚○39兮,白日忽其将匿○40.风雷瑟而并兴○41兮,天惨惨而无色○42.兽狂顾以求群○43兮,鸟相鸣而举翼○44.原野阒其无人○45兮,征夫行而未息○46.心凄怆以感发○47兮,意忉怛而憯恻○48.循阶除而下降○49兮,气交愤于胸臆○50.夜参半而不寐○51兮,怅盘桓以反侧○52.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实显敞而寡仇 寡仇:少于匹敌,很少与之相比
B、路逶迤以修迥兮 修迥:又长又远
C、冀王道之一平兮 冀:希望
D、循阶除而下降兮 除:除去,离开
2、对下列加点“之”“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兹楼以四望兮 ②漫逾纪以迄今
② 揽斯宇之所处兮 ④惟日月之逾迈兮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3、对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B、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回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
C、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呢?
D、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虽然(我)相信这里很美,但是却不是我的故乡,那么怎么值得在此地稍微逗留呢?
4、下列都能表现作者思念故乡的一项是( )
①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②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③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④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⑤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5、下列对文意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登楼所见。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显敞的地势、肥沃的原野、茂盛的庄稼,这些壮美的景观正反衬出作者深深的忧思。
B、文章第二段抒写怀乡之情,关山壅隔,路远济深,欲归不得,最后六句列举古代圣贤为例,言怀念乡土,人情所同,不因穷达而异。
C、第三段由对故乡的忧思转到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时光流逝,而清平无期,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中间的景物写衬托出作者心情的凄怆。
D、此赋是王粲南依刘表时所作,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看到山川壮美之景时机发起的想建功立业的情怀以及壮志难酬是思念故乡的悲伤之情。
参考答案:
《指南录》后序 1、D(○2除:拜官,授官○3萃:聚集,会集);2、B;3、B(就当面诟骂元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罪状指出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为。4、A(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与陈伯之书》 1、A(因:顺着)2、B(①②“以”为连词,相当“而”,③“以”相当以致,④“以”和“为”搭配,把……当作……)3、B、4、C;5、D

《登楼赋》 1、D(除:台阶) 2、C (“以” ①而 ②到;“之”③④的 )3、D、即使(我)这里的确很美,但是却不是我的故乡,那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地稍微逗留呢?4、C;5、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7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译: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译:触龙进去的时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而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以致连快走也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更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第2个回答  2006-12-2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