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如题所述

秋季,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扩展资料:

对于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用了多长时间完成的,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清明上河图》的流传历史:

1101年,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1127年,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1186年,(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jiàn)、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1365年,(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1461年前后,(明)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

1451年,(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7

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春天景色。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扩展资料:

历尽磨难,真迹惊现世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在紫禁城又住了十余年,这其间宫内文物流失愈演愈烈。1922年,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秘密把宫内收藏的古书和名人字画分6批运至天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赫然在列。

据统计,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73天时间里,溥仪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运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宫。之后,溥仪在天津6年的生活,主要是靠变卖部分珍品来维持。1932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1935年至1938年间,他分多次从天津偷运珍宝、字画抵达长春。

1938年,溥仪将这些书画藏进新修的伪满皇宫博物院(后人称其为小白楼)里,时间长达13年4个月。晋朝的《曹娥诔辞卷》、五代大画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分。

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土崩瓦解,这批书画又上演了一幕惨烈的离散悲剧。“当时,溥仪打算出逃日本,于是从长春精心挑选出57箱珍贵书画、珍宝逃往通化大栗子沟。”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戴立强介绍,溥仪的方案是从通化到沈阳,再逃往日本。

“由于从通化大栗子沟到沈阳只能乘坐小飞机,所以他只带了一个手提木箱,里面装的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溥仪刚出现在沈阳机场,等来的不是日本方面的接机人员,而是手持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他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当然也就顾不上随身携带的清宫宝物了。

那一装有名贵字画珍宝的木箱,被胡乱丢弃在机场里,《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1948年11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将战时缴获的清宫散失国宝,暂存于长春东北人民银行。翌年7月7日,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即现辽宁省博物馆)成立,清宫国宝转入该馆收藏。

之后,原东北局文化部组成国宝调查组,四处打探遗失在东北、华北各地的部分清宫书画,并着手鉴定整理国宝。“在这过程中,古代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发现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戴立强回忆道。

1951年,年仅37岁的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收了清点文物的工作。当杨仁恺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虽然此画没有作者的签名和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

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人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后来杨仁恺用这样的语句来描绘他当时的心情。杨仁恺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时任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就这样,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7

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

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为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历经前后数年,开始画的是春天,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对这个问题要解释一下:根据气象资料,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北宋末年,刚好赶上了一个气候的暖冷波动。

自隋代至北宋,有一个四百余年的温暖期,当时浙江一带尚有甘蔗种植,开封也常常一冬无雪。而至北宋末年,气候又由暖转冷。所以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证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1、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2、结构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五大谜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30
顾名思义清明嘛就是春季的景色

但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而清明指政治清明;

还有人从画中出现的西瓜,扇子猜测是夏季,但宋朝有便面的习俗(就是遇见熟人不愿打招呼,就以扇遮面,对方也不会认为你没礼貌),因此这种说法不是很可信;

所以到目前为止,《清明上河图》的季节一般都认为是春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