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什么是糖尿病?

如题所述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论述,并认为糖尿病与生活富裕、饮食丰美密切相关。后世又不断补充和发展,如隋唐时期的中医书籍就指出糖尿病应重视饮食疗法和体育锻炼。中国医生最早指出糖尿病病人尿甜并用于该病的诊断。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症状及其并发症等均有详细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注:中医指口特别干燥,一般称为口干舌燥,喝水喝得特别多,小便也特别多的病,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病的范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糖尿病早期病理变化以阴虚燥热为主,如果病变早期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则阴损及气(注:根据中医阴阳互为根本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同样,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阴阳的对立处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状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生理状态。),燥热伤阴耗气,同时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浊瘀血,从而使气血运行受阻,因此糖尿病中期病理变化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注:痰湿和瘀血阻滞了经络。)。如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以致形成糖尿病后期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3
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糖尿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强调了营养改变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问题:“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清代医学著作《辩证冰鉴》描述了进食对解除消渴的意义:“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天的糖尿病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