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被延续的《饥饿游戏》系列到底怎么样?

如题所述

         看了传说广为青少年喜爱的电影《饥饿游戏》,出乎意料之外,竟然很有新鲜感。整个节奏都压得住,既没有为了情节而情节的过度的暴力血腥和紧张,也没有对亲情友情爱情过度的渲染,貌似平静的叙事中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感,潜在着紧张而充实的内容,时而所有喧哗都消失了的默片式镜头,流露出近似忧伤的无法描述的复杂感情,让人心里涌出大量无法言说的感动。最让人难忘的是,女主角的演技实在让人赞叹!自始至终,她的演出都是克制的,让人从极细微的眼神神情的波动中察觉她内心每一个变化,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不善表达、但敢于承担的少女在这样一个残忍的游戏中种种的心理情感,和这样一个个性所应有的、但绝不过分的睿智和决断。影片说北美洲经历了一次毁灭后,在废墟上重建。除了都城掌握着所有的技术核心和资源,其他十三个区都退化到了刀耕火种的贫穷生活中,十三区曾经对都城的垄断统治暴力反抗,被镇压后,为了纪念战争并掌控人民,统治者规定每年十二个区都要进贡少年男女,参加一档全国直播的电视节目:“饥饿游戏”,规则很简单,杀人或被杀,最后幸存下来的就是胜者,可以享受一切资源。进贡的方法是抽签,平常领取食物券越多的人,被抽中的比例就越大。这段介绍很类似于《九人禁闭室》之类的垃圾片,这也是当初饥饿游戏刚火时我没看的原因,实际这部影片却不止于此。  影片的开头,凯妮丝的妹妹小樱凄厉地叫着,在梦中惊醒,她梦到被选中为贡品,走向基本是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凯妮丝抱着她,安慰她,随即出去打猎换取食物,射箭是她的绝技。在选取贡品的当天,小樱穿好妈妈为她准备的衣服,凯妮丝说她很漂亮,一边说:“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一边帮小樱把后面没塞好的衣襟塞到裙子里。当选取人宣布小樱的名字时,所有的年轻女孩都自动让开一条路,小樱恐惧地走向高台,这时影片给了一个特写镜头:小樱下意识地又整理了一下后边的衣服。这时凯妮丝崩溃了,她冲上去,被卫队拦住,她大声叫着:“我自愿报名,我自愿报名!”推开两旁的卫士,说:“我自愿当贡品。”当主持人要求大家为这位站在台上,眼含热泪而无措的少女鼓掌时,台下静默一片,随即,所有的人慢慢举起手,将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唇上,指向台上的凯妮丝,这是他们的古老传统,它意味着感谢、意味着崇敬、意味着和所爱的人说再见。游戏一开始,和凯妮丝同来的比德就遵从他们导师的建议,在面向大众的采访中说凯妮丝是自己所一直爱慕的人,制造“悲情情侣”的噱头,以为两人争取更多的资助和活下来的可能性。并在游戏中加以投靠敌人的同盟,偷偷保护凯妮丝。机灵可爱的黑人小姑娘芸香也一直偷偷跟着凯妮丝,并救了她。凯妮丝和芸香合作,由芸香点烟吸引敌方同盟的人,凯妮丝去炸毁他们的资源。这段情节最有意思的处理,就是凯妮丝如何引爆资源周边的炸药。她经过观察,发现资源堆的上访挂着一袋苹果。她紧张地射了两箭,才使苹果掉落下来,引爆地雷。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一再看到,凯妮丝不是《生化危机》中那样一身绝技的女超人,不是《暮色》中扮酷深情的吸血鬼,也不是机警万分临变不惊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是一个因父亲在矿难中丧生而气质稍冷,在贫穷生活中长大的普通女孩。充其量只是有射箭的一技之长,和不服输的倔强个性。镜头外,芸香的故乡11区的观众们也向镜头中回头的凯妮丝,沉默举手示意。极度的寂静中,一个黑人极度迅速地冲向守卫,大规模的反对爆发了。与此同时,凯妮丝和比德的导师极力游说游戏的总管者,说:平息愤怒最好的方式不是恐吓,而是制造一些让民众摇旗呐喊的东西,比如爱情。于是总管者改变了游戏规则,允许来自同一区的两个人共同活下来作为胜利者。  凯妮丝重新焕发了希望,她寻找到了受重伤的比德,并为了他冒死去夺取治伤的药回来。当比德把药也涂抹在凯妮丝额头的伤口上时,连游戏的管理者们也含泪看着镜头,静默了。    最后,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下了凯妮丝和比德,天色慢慢亮起来,当两个人以为可以一起回家时,提醒声音响起:原来允许两人共同生存的规则取消,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饥饿游戏快乐,愿机会永远在你这一边。
 两人回身对视,比德对手持弓箭的凯妮丝说:“动手吧,我们两人之中得有一个人回家,一人得死,他们总得要看到我们决出胜负。”凯妮丝摇了摇头:“no."她抛下了弓箭:”他们看不到。“她走近:“为什么要他们看。”她掏出路上比德采的毒浆果。比德惊讶地要制止,凯妮丝看着比德的眼睛,说:“Trust me,trust me!"她分了一半浆果给比德,两人一起计数,凯妮丝回头面向镜头,所有观众都在镜头前沉默了。当两人数到三时,管理者被迫做出了妥协,提示声音允许二人都作为胜利者存活,以免众怒。最后,管理者走到豪华的厅中,桌子上的盘子里只有总统一些留给他的毒浆果,作为对他没有掌握好局面的惩罚。这位总统曾经对他说过:“我们为什么要有胜利者?”管理者不解,总统自己回答说:“希望。希望是比恐惧更大的力量。但希望不能泛滥。”这就是所有统治者的统治之道。如今,这位管理者没有控制好给民众希望的度,因为独特的凯妮丝的选择,某种意义上,这个选秀游戏玩砸了,起到了为巩固统治相反的效果。
    如果没有女主角对凯妮丝这个角色极其经得起推敲的表演,尽管这个片子的镜头运用和感觉营造都不错,但也只是个一般的片子,因为有了这个太不张扬又有演技的演员,本片可以被推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2

        十二对青年男女被关在丛林内相互猎杀,一声炮响,一条命陨。全程有直播,游戏有赞助,如此震撼的电视节目真人秀也只能在科幻世界中开播。人为设定的血腥屠杀成为长期盛行的电视节目,确实有其现实性,快节奏猎杀和密闭的丛林带来的刺激感能够填满十二区民众们的空虚心灵从而抵消连面包没得吃的普遍饥饿感。故事开头对游戏规则的解读不甚明显而在游戏进行中渐次显露,一个新奇的游戏同故事本身一样受人关注。但是这场有且只有一个能活着出来的饥饿游戏,看似规则完备实则漏洞百出。游戏中无端摩擦出来的爱情突然变成了熊熊大火,游戏规则也被焚烧殆尽,78年“只活一个”的游戏规则变成了“鸳鸯双飞”。有着78届举办历史的饥饿游戏可以因为外界暴动而随意变更规则,出现如此“历史罕见”的结果,皆源于饥饿游戏世界的统治者试图借助爱情来平息暴乱,而影片的导演也想借着爱情来讨好观众,游戏和影片的娱乐味道也就随之尽显。虽然影片伊始对故事设定的世界观不加以解释的就直奔78届饥饿游戏而去,但在贡者斗士的选拔、前期拉赞助以及电视采访等等活动上已经将科幻世界的一层神秘盖头掀起。关于饥饿游戏的起源有个很冠冕堂皇的说辞,那就是为了记住战争带来的伤痛,记住13区背叛的历史,每年12区每个区进贡青年男女各一名,相互间进行搏斗,孤独的胜利者为人膜拜,这一游戏成为宽恕的见证,成为未来和平的保证。从这些女主持人已经熟烂于心的宣传片台词中可知,饥饿游戏和这个世界的存在息息相关。这场游戏的最终结果并无悬念,故事从女孩凯特尼斯·伊夫狄恩发迹,贡者斗士抽签时拐弯抹角的让她自愿参与到游戏中,这些聚焦行为都已经内定好了凯特尼斯·伊夫狄恩将是从78届饥饿游戏中活着出来的人,而故事的看点就在于编剧将如何编出一个让大众心服口的剧情让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孩赢得这一切。

      其实燃烧的女孩在这场以残酷冷血称霸的游戏中能够用来对抗保命的个人魅力并不多,但是以爱心和爱情来回击残忍和背离,就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那样既师出有名又深得人心。重口味游戏中偶然显现的人性光辉能让区民暴乱,越是血腥的场合,爱心的作用更能得到最大发挥。屠戮游戏遇上这样一位人气女孩,也就从一般的猎杀变成了姑娘成长情爱史了。因为凯特尼斯·伊夫狄恩的表现更像是从丛林里走进大城市的连贯成长轨迹,伊夫狄恩对新鲜事情本能的加以排斥,但是排斥过后又会很轻易的对其上瘾。十二区亮相时皮塔牵手被拒,随后享受牵手后众人欢呼的场面;电视采访时表现的无所适从,转完燃烧裙子后就自然面对镁光灯了;对于皮塔在台上暗示喜欢自己的话,伊夫狄恩的排斥感达到了爆发的程度,可是在赛场上却无可救药的沦陷了。由此可见排斥有多大喜欢的就有多大。即使有这些作为铺垫,伊夫狄恩和皮塔的爱情来得还是相当突兀,两者关系的转变似乎来自游戏规则的转变,来自同一区的男女可以活着出去的新规则简直就是为这两个人撮合而专设的。如果最终伊夫狄恩真心相待,皮塔虚晃一枪的利用了一下那也还说得过,哪知两个人将爱情进行到底了。伊夫狄恩在获胜采访上毫无掩饰的表达爱情引来主持人一脸的窘态也就能够理解了。

第2个回答  2017-10-29

      科幻小说其实经常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早年间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便是取材自《罗马帝国兴亡史》,现在看来,苏姗·柯林斯“饥饿游戏三部曲”的创作灵感应该也是来自古罗马历史——确切的说,是那段以斯巴达克斯为代表的角斗士起义的典故,这么说乃是因为整个《饥饿游戏》的“科幻”背景设定:未来的北美大陆是一个叫“帕纳姆”的国家,帕纳姆国的都城统治着其它十二个地区,每个地区每年都要抽签选出少男少女,让他们如角斗士般互相厮杀,同时这一过程将进行电视直播,用以宣传并维系帕纳姆都城的统治权力……帕纳姆的人民每年都会为这一被称为“饥饿游戏”的真人秀节目而疯狂,等到故事开始时,“饥饿游戏”在帕纳姆已经连续举办了70多届,每次节目的获胜者,亦都会成为超级偶像——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角斗士往往会成为罗马城中奴隶主贵族追捧的“偶像”,有些罗马人甚至主动“献身”去做角斗士,这跟《饥饿游戏》中对于帕纳姆人追捧少年斗士的描写,也如出一辙。而《饥饿游戏》里的帕纳姆都城疯狂的压榨、奴役其余的十二个地区,对被统治地区的反抗亦进行残酷镇压,也总是让人回想起古罗马奴隶主对待奴隶和被征服地区的历史前例——斯巴达克斯本人就是色雷斯人,被俘后成为罗马人的奴隶,这才上了角斗场。最后,在《饥饿游戏》后面的两部小说(将被改编成三部电影)中,少年斗士加入反抗军,参与了推翻帕纳姆都城统治的大起义,这几乎就是斯巴达克斯经历的当代翻版。当然,苏姗·柯林斯笔下的《饥饿游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戏,主打的是“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读者——狮门公司凭借《暮光之城》从青少年观众那赚得盆满钵满后,此番又凭借《饥饿游戏》重装来袭,本就符合其观众的年龄定位,而此次《饥饿游戏》在大银幕上的表现早已让狮门合不拢嘴,接连打破一个个票房记录后,《饥饿游戏》已成为“现象级”电影。 《饥饿游戏》对于角斗士故事的青春化、偶像化、当代化很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那个电视直播的设定——在这里,“饥饿游戏”成为了一档真人秀电视节目,令帕纳姆人民痴迷,这显然能迅速的从看惯了《美国偶像》和《超级女声》节目的中美当代青少年观众那里获得共鸣。其实电影人对于电视真人秀的文化反思由来已久,早在1987年,施瓦辛格就主演过一部名为《威龙猛将》的电影,片中暨设定了一个邪恶的杀戮类电视节目,参与者必须将对手一个个的杀死后才能逃出升天,否则便会命丧黄泉——《饥饿游戏》显然与之极为类似。而《楚门的世界》则把这种反思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面,在后者的描述下,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完全是被电视真人秀所制造出来的,那种存在主义式的虚无感,实在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而日本影人创作的那部《大逃杀》则跟《饥饿游戏》一样营造了一个末世的冷酷世界,少男少女们互相残杀,不同的是,《大逃杀》的故事背景比较简单而且很难直接关涉当下。《饥饿游戏》里的真人秀真刀真枪、血雨腥风,其间的精彩的动作场景设计牢牢的抓住了青少年观众的眼球,当1990出生的詹尼弗·劳伦斯背着苹果电脑般做工精良的金属弓箭在杀戮场里拼杀时,无疑会让她的小粉丝们大呼过瘾。而帅哥男友的出场(未来是两男争一女的剧情),又会极大的满足少女们的怀春美梦,这跟《暮光之城》的成功其实是一个道理的。不过话说回来,《饥饿游戏》里的真实杀戮虽然血腥,但性质上并不比时下热播的真人秀节目残酷——譬如CBS那档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幸存者》,跟“饥饿游戏”在骨子里就一模一样,只不过后者在“文明”和“法制”的管辖下,不能伤人、杀人而已。坦率的说,单独择出《饥饿游戏》,故事并不稀奇,但放在整个三部曲的背景下,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便徐徐展开,战争、奴役、反抗,已然有了史诗的意味。对于年龄大点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显得沉闷、夸张、老套,某些细节展现也很雷人,但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饥饿游戏》就是他们的青春史诗,由新一代的偶像出演,堪称代际文化的弄潮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