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招贤纳士的圣旨内容

求古代招贤纳士的圣旨内容

圣旨;
求贤令1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2,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3?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4,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5。”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6!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7?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8?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9,唯才是举10,吾得而用之。

通过招贤纳士笼络大批优秀人才,是华夏文明得以绵延不息、兴盛至今的原因之一。古人招纳贤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后来伊尹助汤灭掉夏桀。到了周代,招贤已经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八方人才。此后,我国历代都有具体的人才招聘的政策、形式与方法。

归纳起来,古人招贤纳士主要有五种方式。

一是筑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是古代帝王招贤纳士的一种常用手段。典出战国:燕昭王欲报齐仇,拟招徕人才,向郭隗问计。郭隗说:“请先自隗始。”昭王即为其筑宫室而敬之如师,并在北易水南(今河北易县东南)筑台招贤,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燕昭王礼贤下士名声不胫而走,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于是乐毅、邹衍、剧辛、苏代等相继而至,使燕国日益强盛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首唐诗曾赞道:“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三国时,诸葛亮也曾“筑高台于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士”。

二是出招贤榜。亦称求贤令。汉高祖曾发布“招贤诏令”遍于天下,还规定凡发现的人才,当地郡守都要亲自勉励,驾车送至京城,不为者罢官。三国时,曹操曾三下“求贤令”,聚集了众多人才,形成“猛将如云”的局面。朱元璋率义军征战,所到之处皆布有招贤榜。

三是荐举。历史上许多朝代实行过荐举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荐,朝廷治罪。春秋时,施伯向鲁庄公推荐曹刿,长勺一战大败齐军。汉武帝下荐贤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杨士奇,一生以荐贤为己任。

四是实地查访。曹操一向重视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风雪之夜私行查访,发现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朱元璋非常重视到隐处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五是“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汉名士东方朔写信自荐,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引起汉武帝注意,最终被招入宫中。追问

能帮忙拟一个吗

追答

好难的,古文啦

追问

亲,试试嘛

追答

秦孝公的>"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