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自古以来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扩展资料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

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潟湖(旧称泻湖),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与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

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1920年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潮涌浪形成的沙坎堆积而最终形成了现在格局的西湖。  

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受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影响。

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而下泻的泥沙也在这一地带堆积,把钱塘江江床抬高, 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宝石山地貌气势磅礴,石峡陡立壮观,绝壁通幽,赭色宝石(碧玉)嵌入岩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4

杭州西湖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

杭州西湖因杭州古名钱塘,故杭州西湖亦称钱塘湖。《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扩展资料:

西湖来历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诗人苏东坡当杭州太守时,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中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有“西子湖”的美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0

武林山,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等。

别称说明: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

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扩展资料

别称来源介绍:

1、西湖。湖在城之西,故名。

2、金牛湖。汉时有金牛见于湖中,故有此名。相传其出见处,则在今涌金门内之涌金池。门以此名。

3、明圣湖。因金牛涌见,人以为明圣之瑞,故有此名。清代赵诚夫以为明圣湖即定山之铜鉴湖,力辨其绝非西湖。不知明圣湖之为西湖,见于《水经注》。定山在宋时,尚未在江中。郦道元之时,或且全在水中,湖何由而成?此不烦言而解者也。

4、钱塘湖。以县为名。

5、石函湖。唐李泌作石函闸,泻湖水,遂有此名。

6、上湖。唐白居易筑堤以捍江,亦以潴蓄湖水,而徐泄之于外。故以其北为下湖,而此称上湖。

7、放生池。宋真宗天禧四年,郡守王钦若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民网捕。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自此至南宋末,皆禁止采捕。元代犹然。

8、西子湖。宋苏东坡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之诗句,遂有此名。此名最通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9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被称为西子湖、钱塘湖。

诗人苏东坡当杭州太守时,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中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美称。

晴日的西湖,桃红柳绿,新燕翩飞,乱花飞舞,浅草迷人,一树桃花一树春,半边山水半边城。杨柳依依,轻柔飘摆;桃花灼灼,盈盈欲滴,白堤上放眼望去,一朵朵柔美的花,姹紫嫣红,馥郁芬芳,更有无数的野花随风起舞,乱纷纷扑向人面,向你展现西湖的妖娆多姿,迷人的风情。

清幽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浮光跃金,璀璨耀眼。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日沉西山之时,绿杨青草间笼罩着淡淡的烟雾,清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三月垂柳以它细长的情丝撩人心魄,婉转的莺啼声,穿过细长的柳丝,穿过如烟的岁月,响彻在西子湖畔,袅娜游子的情怀。

西湖,是首诗,是幅画,是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苏堤、白堤,会对西湖的美景而惊艳。夏日可以看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浸透月光的三潭,冬天更可看断桥残雪,无论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美景。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

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参考资料:

西湖-百度百科西子湖-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杭州西湖又称西子湖,又叫钱塘湖,西湖是由于它在杭州的西面,而得名的,然而西子湖这个名字是出自我国古代的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给了西湖非常高的评价。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扩展资料: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游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最著名的以南宋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闻名。

“西湖十景”,景名合一,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欢迎,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动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评审专家,对西湖申遗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西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