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长明灯》全文是贯穿一个什么问题来写的?到底是反应了一个什么的现象呢?我都看不明白,求解答?

如题所述

世俗化的宗教氛围与神巫迷信,是鲁迅小说乡土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篇《长明灯》便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该篇文章是以吉光屯这一地点展开描写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要熄掉长明灯的“疯子”。

先来说说长明灯中的“疯子”和他所生活的地方吧。这里深受神巫迷信的影响,这种深深的影响在鲁迅的笔下自然而然地通过种种方面表现出来,显得十分流畅而不做作。

开篇便写"吉光屯"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显然迷信已深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还有因为“造庙的时候,他的祖宗捐过钱”所以现在“他” 来吹熄长明灯是不肖的,这反映了宗法制度的深深的影响。

再有屯中的老年人说:“这灯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没熄过,灯一灭吉光屯就要变大海,人们都要变泥鳅。”这显然是种十分荒唐的说法,可是屯中的人们却深信不疑,可见在他们心中迷信传说的力量真是伟大,长久以来的压迫使得他们连怀疑的能力都没有了,他们是无条件相信菩萨和神明报应的。

因此“疯子”要熄掉长明灯和放火烧神庙的言论以及他疯狂的行为会使他们十分不安与不知所措,甚至犹如世界末日到来。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言论使得“神社不安”和“老富的中风”,于是全屯上下一心要借助“城隍”的神威,驱除附在“疯子”身上的“邪祟”,来化解这场他们的“灾难”。

屯中的人在商讨解决办法的时候,有人提到了连各庄去年发生的一件类似的事情。连各庄在去年的时候就打死了这样一个“疯子”,而且是“大家一口咬定,说是同时同刻,大家一起动手······后来什么事也没有”。

这真是让人脊背发凉心里发怵啊,这是怎样的看待生命的啊,一条人命就这样的消逝了,竟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可以想象在当时那个社会,在那样的封建制度下到底是什么主宰着人们的生命呢?是那些所谓的古训,那吃人的古训,这又让我想到了《水葬》中的骆毛,被那“古已有之”的水葬之刑处死。看来那是真的是吃人的社会,一代代一辈辈。

现在来说说那个要熄灯要放火烧神庙的“疯子”。他同样是个狂人,但是与《狂人日记》中的“我”相比更加疯狂、更加热烈、反抗的更加坚决。

可是我并不觉得这个“疯子”比“我”更加清醒。他在文中说过一句话:“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这句话想来书不是不是同样有些荒唐呢?吹熄了灯就不会有病痛和瘟疫了吗?当然不是。或许“他”所想表达的是:破除迷信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好起来。

但是“他”这样的“只要做了什么什么,就可以怎么怎么样”的表达方式不是与那些宣扬迷信的方式一样吗?

而且“他”的清醒是可贵的,“他”急于让人们清醒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要知道“他”是以少敌众啊,太过激烈,就会被打压的更加决绝。“他”的激情燃烧掉了“他”的部分理智。

扩展资料:

《长明灯》就是一篇抨击中国文化故旧的小说,它和《狂人日记》有着明显的联系:他们的主人公都是被迫害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礼教的叛逆者;他们的主题都是宣扬革命民主主义的反封建思想。

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篇作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明灯》的主人公疯子不仅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格,而且比《狂人日记》的主人公狂人的战斗精神更坚决、更彻底、更沉实;两篇作品相比较,《长明灯》鸣响着的新时代的强音较《狂人日记》更震撼人心。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迷信的小镇里几个人的交谈,要知道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鬼神,被人说说的那也只是假的,不要迷信的认为那是真的因为心理作用也会让你承受很大的压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明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0
读过文章后令人意味深长,毫无疑问,《长明灯》就是一篇抨击中国文化故旧的小说,它和《狂人日记》有着明显的联系:他们的主人公都是被迫害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礼教的叛逆者;他们的主题都是宣扬革命民主主义的反封建思想。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篇作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明灯》的主人公疯子不仅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格,而且比《狂人日记》的主人公狂人的战斗精神更坚决、更彻底、更沉实;两篇作品相比较,《长明灯》鸣响着的新时代的强音较《狂人日记》更震撼人心。

鲁迅在小说中给予了形象的揭示和描绘。世俗化的宗教氛围与神巫迷信,成为鲁迅小说乡土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常态表现大多渗透于民间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作为民间社会缩影的"吉光屯"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长明灯》开篇的这段描述灯"火"长明"与"屯上的居民"们内在的精神关联。因为在屯民们的心目中,天条难犯,神明报应。;疯子"吹熄了这盏梁武帝时代点亮的灯,"这里就要变海",人"都要变泥鳅",正是"疯子"导致"社神不安"和"老富的中风"。于是,全屯上下一心(甚至影响到儿童都设法借助"城隍"神威,祛除附在"疯子"身上的"邪祟"。以道教为主的神巫迷信,在《长明灯》里表现得是这样典型!同样,鲁迅小说中的其他形象和情节也往往程度不同地表现着揭示道教根柢的题旨:魏连殳为祖母奔丧,赶到家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

“疯子”实际上就是鲁迅当时迫切希望多多“养成”的那种具有坚决、勇敢和锲而不舍精神的袭击旧文明的战士的形象,吉光屯的社会状态正是鲁迅当时的心里旧中国的社会状态,像染缸一样漆黑,像沙漠一样寂寞荒凉,鲁迅把疯子置身子在这样一个死气沉沉、保守凝滞的环境中来刻画其战士的性格:他袭击旧文明的目标集中具体,注重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且心里镇静、坦然,充满自信和正义,疯子认识到吹熄长明灯,现成的一切陈腐、不合理的东西并不会自行消亡,但却能保守势力有所动摇。正如他反驳方头的“开导”时说的“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干,这么干容易些”,说明他不像狂人那样只做一些空泛的呼吁,徒劳的劝告,而力求确实有效;面对反对、公愤,疯子也不像狂人那样存在一种惊恐的情绪,而是更坚定自己的战斗决心;面对阻挠,也不像狂人那样退了下去,之发出空泛的呼吁,而且挺身而出迎上去,进而采取更彻底的“别的法子”,并且准备立即施行。当疯子被关进“只有一个小方窗,粗大直栅的囚室”以后,它也未如狂人那样终于“赴某地候补”,而是仍然斗志不衰,“一只手扳着木栅,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的发亮”,并且听到那战斗的呼号——“我放火”。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迷信的小镇里几个人的交谈,要知道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鬼神,被人说说的那也只是假的,不要迷信的认为那是真的因为心理作用也会让你承受很大的压力。迷信迷信,迷了再信,鬼神阿,耶稣阿,上帝啊,都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世界上没有任何真真的鬼神。文中的那一盏长明灯被他们认为如果灭了的话那么洪水将淹没整个吉光屯,而更加迷信的认为他们将都会变成泥鳅在水里游。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想法并不对,有以下几点可以证明:一、变成泥鳅有什么不好的呢?做人要乐观,自由自在的有什么不好的;二、世界上怎么可能突然之间有那么多的水到吉光屯来让这个吉光屯眨眼间变成一条湖呢。所以世界上那些菩萨是子虚乌有,有的人只认为那些不相信鬼神就会遭报应好了,那某一天那人真的遭报应了但是难道你不认为那只是个巧合吗?世界上有很多个巧合,不只这么一个!要是报应的话那就应该早点来,为什么要在你没有看见得手后来呢?

所以,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迷信会使人变得更加愚昧无知,所以千万不要迷就不会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20
在文章中,“疯子”显然是一个被压抑已久的抗争者。他意识觉醒后,认为不能任由神明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来捆束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毁灭掉人们的信仰,外界的干扰消失后,人们才有可能发觉,所谓长明灯庇护都是子虚乌有。

众人见他依然执着于吹熄长明灯,便开始哄骗说替他进去吹熄,而“疯子”既不惧怕别人的威胁,也不相信他们的哄劝,他认定这件事只能由自己完成。此时“疯子”的身上充分展现出了不妥协的特质,他不再寄希望于愚昧者会甘心接受教化。

如果说鲁迅先生七年前的《狂人日记》还有一点点规劝的意味,还保留一点对于“吃人的人”期待,那么《长明灯》的“疯子”则完全抛弃了这种幻想。他知道只有自己、只能斗争,这是唯一能够改变现状的做法。

面对“疯子”的不依不饶,众人明确了不会退步,并且问道你能有什么办法。“我放火!”这一声出现后,沉默像一声清磐,摇曳着尾声,周围的活物都在其中凝结了。

在众人的耳中,比那句“熄掉他罢”更可怕的声音出现了。它把这个村子带入了更深的惶恐当中,人们纷纷交头接耳,想个法子解决掉“疯子”似乎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疯子”本人却没有关注这一切,他到处寻找着,好像真的在搜查火种。

反抗者的陨落
那一句放火出现后,整个吉光屯都被惊动了。所有听闻这件事的人都变得非常不安,他们似乎预见了自己的未来,马上就要在一把火中消失。吉光屯有些地位的几个人聚集在了四爷的客厅中,他们开始紧急地商议对策。

四爷将“疯子”的这种行为归结于他父亲的报应,因为“疯子”父亲在世的时候便不信菩萨。旧年恩怨累积下来,“疯子”在所有人心里的模样越发可恶,他变成了一个“该死的子孙”。

有人提起别的村庄事例,说是曾有这种不孝子弟被众人联合起来打死过,因为根本分不出是谁先动的手,所以什么结果都不必承担。四爷因为与“疯子”的父亲是兄弟,担心背负弑亲的罪名,最后决定还是将他关起来最为稳妥。

四爷对于自己的做法似乎很满意,他说自己满心里都是想着“疯子”能好起来的,只是可惜他自己总不好,也可能是他不想好。而且“疯子”年纪这么大了也不去成家立业,延续家族香火,着实对不起祖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