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考研|六大舞、六小舞、蜡祭、雩祭、傩祭

如题所述

六代舞是周代最著名的正统乐舞作品的总称,内涵深厚,风格庄重,因而有时称“六大舞”。六小舞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祗的祭典,通常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雩祭商代的甲骨文就已有明确的求雨舞记载。至周代,将“求雨舞”称作“雩”。“傩祭”其主要功利目的是驱逐疫鬼、廓清墓穴、洁净宅第。

1、六代舞(六大舞)

“六代舞”是周代最著名的正统乐舞作品的总称,内涵深厚,风格庄重,因而有时称“六大舞”。它们从形式、体裁上又分为文舞和武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都是“文 舞”,《大漫》《大武》为“武舞”。

以文德得天下者作文舞,以武功夺天下者作武舞。文舞时执禽翟,武舞时持干戚。各朝乐舞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被周朝统治者集大成之后,较恰当地分别安置在礼乐体系的各个环节。每当使用演奏表演一种“六代舞”时,相应的音乐配置、舞队人数、祭祀对象、表演时辰皆按部 就班。使过去较为散漫的历代著名的代表性乐舞得到整理、归纳,首次给予其新的功能性定位。

“六代舞”主要用来服务于天子级别的祭祀天、地、祖活动,《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祀地《大漫》用于祀先妣;《大韶》祭祀亡灵;《大夏》与《大武》用于祭祀天子。有时“六代舞”也用于天子或国王级别的“大飨”“大射”等。

2、六小舞

六小舞”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从《周礼》记载来看,小舞主要是为了训练教育所用,但是每种小舞本身也是有功能的侧重的。如人舞是用来祭祀日月星辰的,干舞是用来祭祀山川的等等。“六小舞”相对于“六大舞”来说是更为纯粹的周代舞蹈;“六大舞”是一个完整的乐舞名称,从名称上可以看出其包含的文化和历史。

而小舞则以舞者所执道具命名,这说明其舞蹈侧重于形式因素,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舞蹈学校的课堂组合或教学节目;换言之,“六代舞”是作品,“六小舞”类似素材“六代舞”是诗、乐、舞一体的大型祭祀乐舞,各小舞则是其中纯粹的舞蹈段落,它可以根据自身的功能侧重,分别用于各类祭祀乐舞活动。

3、蜡祭

“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祗的祭典,通常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蜡祭的神祗列为八位,从起源、历史到农耕作业的每个具体和无形的方面,都包括在对这些神灵的敬拜之中。蜡祭同其他原始巫术信仰一样,有仪式、歌唱、舞蹈。其更主要的歌舞特征,还在于它的“鼓瑟齐鸣”。

“鼓”与人的动作密切关联,以及“鼓乐”的鲜明节奏感,鼓声咚咚的同时必然是人体的挥舞震颤,“鼓舞”的场面便油然而生。

4、雩祭

雩祭商代的甲骨文就已有明确的求雨舞记载。至周代,将“求雨舞”称作“雩”,而且求雨的活动更加礼仪化。《尔雅·释训》中对“雩”的解释为∶“雩之祭,舞者吁嗟而求雨。”说明女巫既要舞蹈,同时还伴随着呼喊哀求,如果舞蹈呼求皆不灵验,最后的办法有时会采取“姣”“燎”,也就是“焚巫”“曝巫”。

这种原始祭祀习俗,早在商代就已盛行,而周代在许多习惯上承传了商代,舞雩乃至焚巫的习俗直到春秋时仍然保留。后世的求雨舞逐渐为“龙舞”的喧闹热烈所代替,女巫的“雩舞”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说近代西北民间仍有巫祭舞蹈以求雨的遗俗,但终将没有形成大景观。

5、傩祭

傩祭∶周代“傩祭”被正统的精神文化活动确立和制度化。宫廷中有主掌“傩祭”的官员,称为“方相氏”,在实际的“傩祭”仪式中又充当表演的主角“傩祭”在宫廷每年举行三次,周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举行的称为“国傩”,全国上下一起参加的称为“大傩”。其艺术风格偏于粗猛雄劲,充满原始野蛮之风。

其主要功利目的是驱逐疫鬼、廓清墓穴、洁净宅第。由于面对的是邪灵污鬼,仪式便 营造出激烈凶悍的气氛。“傩祭”发展到汉代时,出现了以猛兽为标志的“十二兽神舞”。到宋代,发展为参加者为乐伶艺人表演的“傩戏”,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娱乐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