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论》“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该怎么解释呢?

《成论》中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到底 应该怎么解释呢?
是不是一定要四禅才能入见道位呢?

楼主您好!

末学浅见供参考:
这段论文,讲到“暖等善根”,因此应当是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因此,“依第四方得成满”的“第四”,末学以为应当是四加行的第四个次第:世第一法,而不是第四禅。

据上述推理,末学百度了一下“世第一法”,得到如下资料:

《成唯识论》卷九曰:“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从世第一法至见道位,中间没有间断,所以称为无间定。依此无间定力,引发上品如实智,印持能取、所取都是空,成立世第一法。意谓前述上品忍,只印持能取空,现在所讲的世第一法,印持能取、所取二空,从世第一法入见道位,中无间隔,所以称为'无间'。在世俗法中最为殊胜,所以称为世第一法。

上述资料中,还是《成唯识论》,更加明确:“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可见楼主所引论文中的“第四”,肯定是指“世第一法”而不是第四禅。
--------------------------

在原理上讲:具足证得四禅,直接的果报是生于四禅天(色界天最高处),尚不能生无色界。若欲生无色界,必须再证四空定。
但是,即便具足四禅八定,而无解脱智慧,依旧是凡夫,连小乘初果尚不能得,何况能够大乘见道。《优婆塞戒经》有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不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这里的“解脱分法”,是指解脱法的一部分:至少是小乘初果(须陀洹)。若得初果,无需任何禅定,必定能在七次人天往返后解脱生死,若不得初果,即便具足四禅八定,生于三界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本质上与地狱众生没有区别:皆是凡夫故。

如上可知:“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

大乘见道,即是禅宗的“开悟明心”:以实证真心(第八识如来藏)之故,真实发起般若智慧,永不转退于佛法,能入“内门修行”。因此,明心是成佛之道上决定性的一步。若不能明心,则不能保证不转退:这一世也许修得很好,未来世却可能落入三恶道。我们身为凡夫,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过来的。

世第一法为什么是明心的必要条件?乃至:若能成就世第一法,必定见道?
这是因为,世第一法是世间法中最高的法,世间法上,没有哪个法能超越。若能成就世第一法,下一步的修学,必定是出世间法:实证不属于世间法的“法界实相心”。这个心,不在三界中,不在三界外,无所住。不在“一切法”的范围内。所以不属于世间法(但是,又不能离开世间法)
根据《成唯识论》,世第一法是“印二取空”“二空双运”。此处的二取空,是指能取的心(意识心我),与所取的法(世间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无常空。到达这一步,最起码是断我见证初果(小乘见道);最大限度是慧解脱阿罗汉,这样就具备了大乘见道(开悟明心)的条件。
实际情况是:古来禅宗大多数明心的菩萨,都只是以初果人、二果人的证量而见道。佛世时才经常见到三果以上,乃至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回小向大而见道明心。而且,这些阿罗汉的大乘见道,往往很简单,因为基础太牢固了:世第一法具足圆满。这就是《成唯识论》得出“必入见道”结论的原因。
而自古以来,特别是佛出世前的外道,证得第四禅的人非常多,却无有一人能够明心,甚至不能证得小乘初果。这是因为他们对断我见、“印二取空”等法懵懂无知。
如今世间学佛人,往往误以为禅定是明心的先决条件,一心追求禅定以期明心,走上古时外道的邪路。而古时外道是真正的证得四禅八定,如今修行人,证初禅者极为罕见。何以故?“淫心不除,初禅永不现”,其实,不仅是淫心,一切贪欲心(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五盖)都需要断除才有可能入初禅。因为初禅已经是色界天的境界。就此一点,已经可以自我印证(或者印证那些“大德”)是否可能证得初禅。何况二三四禅,更何况四空定?问题是:具足四禅八定也与明心毫不相干,乃至于证世第一法、证初果毫不相干。古外道就是前车之鉴。至于四禅八定为什么必须要修?在什么时候必须证得?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在此略过。

如上,楼主若欲见道,可以先实证小乘初果:只需要断我见,而无需具备任何禅定功夫。当然,明心不仅这一个条件。还需要熏习大乘般若智慧;训练“制心一处”的定力(看话头);积累广大的福德。

南无常住十方佛追问

道理是有的。
全句白话怎么解释呢?
从文义上看,“虽方便时...,而依....”,是一整句。
除非:“诸静虑”不作四禅等解释。而解释作 “ 暖、顶、忍、世第一“对应的 ”明得定, 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 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 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 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
,但这样解释静虑,有依据吗?

追答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直译这段论文。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菩萨发起暖、顶、忍等善根,虽然这些法有时候也与禅定等法相通,但是,这三种法与诸禅定都不能圆满,还是要依靠第四法才能圆满。这是因为:依托最殊胜的世第一法才能见道的原因。

这段论文,主旨在于“大乘见道所需要的条件”?所以,末学引用的论文更加明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

如上,经由世第一法而能见道,是《成唯识论》明确宣示的见解。不应有任何怀疑。

若楼主还是认为论文中的“第四”,是指第四禅。应当查找《成唯识论》中有无这样的论述(或者其他经论中有无这样的论述)。依末学熏习佛法所得知见,证得禅定与小乘见道、大乘见道无关。禅定是共于外道之法,非佛教三乘菩提独有之法。证第四禅若能“必入见道”,则四禅诸天、无色界诸天的一切有情皆成悟后菩萨。宁有斯理?
------------------------------------------------------------------------

此外,末学是在没有得见这段论文的前后文的情况下而做出回复。有缘得见本贴中另一位师兄所说:“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指的是最后身菩萨(这样,“第四”就可以理解为第四禅)。
这个见解末学也认为也有道理。这是基于“成满”二字:若仅是大乘见道(明心),离佛地的究竟圆满非常遥远,不必有“成满”二字。但是,既然是最后身菩萨,还需要开悟明心吗?是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开悟就是这种情况:示现成佛之后,也还要示现开悟明心而成道。所以这种解释也说得通。
至于是哪一种解释是玄奘菩萨本意,还是要看前后文,乃至要看法义相互承接的整段论文才能抉择:若玄奘菩萨讲的是凡夫破初参的见道,则末学所说为正解;若玄奘菩萨说的是最后身菩萨的成佛时的圆满,则那位师兄所说为正解。但是,若说凡夫位第一次破参明心,必须要先证得第四禅。则必定是邪见。
末学的回复,不过是借题发挥,说明“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劝学人不要因为过于推崇禅定而追随世间常见的邪定,或者落入“以定为禅”的邪见。不是为了解说《成唯识论》。非末学凡夫之身能够解说故。

追问

大德说的有道理。
后文“唯依欲界善趣身起..解行地摄.”,补充说不是依凭禅定所获色界天身,可印证此解释。
补充善知识开示:
菩萨留惑润生乘愿再来,故开始阶段还有隔阴之谜,要从资粮位加行位修起,入见道明心见性,恢复往世证量、开始增上。 故,唯识五位除了指菩萨3大阿僧祇劫的修道过程,也是指菩萨一生再修行入道的修行过程。
(末学理解:若菩萨往世证量不同,此生重新见道后,恢复的证量应该也会有所不同。)

追答

菩萨52位阶,第七住位破初参明心,处于第17位阶,此后即不名凡夫。而后面的35个位阶,每增进一阶都需要一念相应的证悟。位阶不同,所悟内容当然不同。然而,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次。以此为基础,向佛地迈进。如上推测,悟后菩萨若不一定每一世都有明心,即便有,若定、慧、福德未足以进入上一阶,则所悟与过去世无本质差别。不过,这都是以凡测圣,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追问

请教大德:
1、若菩萨没有胎昧了(譬如三地满心之后),是不是就没有见道之说了?
(最后身菩萨成佛,应是故意示现)
2、另,《成唯识论》有:
(1)“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 极喜地 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2) “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 二真见道 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二真见道现在前时...)
请问到底:真见道位,还是初地通达位,才断分别烦恼障的种子呢?

追答

末学浅见,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1,三地以上菩萨,应当能够做到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因此,若所悟与前一世一样,则是示现。可是,如果由三地进阶入四地,则是全新的“一念相应”:跟以前所悟内容不一样的开悟。这个问题,不应用“见道”这个名相,见道,在小乘是指证得初果,在大乘是指第一次开悟“破初参”:六住位进入七住位。之后,菩萨每进一阶,都需要“一念相应”的顿悟,但是已经不仅是“见道”而已了。
最后身菩萨在菩提树下的“一念相应”,不应仅是示现。这是因为,菩萨此时的一念相应,是“五八果上圆”: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八识转大圆镜智。这是等觉、妙觉位菩萨所未证之法,唯诸佛世尊能证。但是,很多等觉菩萨,其实是古佛倒驾慈航,早已具备“四智圆明”的证量。所以,判断是否示现,要看是否是“第一次成佛”,若已经是第二次以上成佛,就应该是示现了。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记载:释迦牟尼佛早已在不可思议极久远劫前成佛,因此,2500年前的成佛,只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真实身份,还真是个谜啊!
2(1)这段论文,是讲初地菩萨断烦恼的情况,很简略,难免误读,现直译如下:
一念无明的见所断烦恼种子,在进入初地时断除,这个无明现起的情形,在入地之前已经永伏不起。
虽然仅是一句话,其中需要很多正知见,非末学能知,也限于篇幅不能详说。现将可能涉及的知见列举如下:
烦恼障,又叫一念无明,其中又分见惑与思惑,菩萨能够留惑润生,就是故意留下一分思惑不断。这样才能再次受生,阿罗汉必定断尽此障,因此能“不受后有”。如果烦恼障是一滴水,所知障就是大海,所知障,又叫无始无明尘沙惑,悟前不可能感知,所以开悟明心有个功德“打破无始无明”:无始劫以来,第一次与所知障相应。烦恼障仅能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却能障碍成佛,因此,诸地菩萨若欲成佛,必须一分一分断除所知障,直到完全断尽,就能入佛地。这个过程,以诸地菩萨之功德与证量,需要二大阿僧祇劫。这就是《楞严经》:“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初地菩萨的情况是:一念无明未断尽,留惑润生故;但是,“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无始无明刚刚开始入手修除(从种子入手,一旦修除,永不复起,故名实修)。

(2)异生性,是指生于异类的可能性(三恶道)。最严格的标准,是在三地满心断除;最宽松的标准,是在第七住位破参时断除。二者相差将近一大阿僧祇劫。这段论文,是讲真见道位(破初参)到三地满心之间,断除异生性等烦恼的原理。
======================、
综上,《成唯识论》是地上菩萨修学的内容,未入地之前不会完全懂得。凡夫位则仅仅是熏习。这就像小学生去学相对论。当然,在善知识的教导下可能不至于在语言文字上产生误解,却依然懵懂无知。因为涉及到的现观一样都没有。唯识宗仅传玄奘师徒两代即告终止,就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唯识学的“六经十一论”(十一论中,有失传者,也有“伪论”)。至少是破初参之后才能得以窥探。悟前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
末学身为凡夫,因熏习善知识所说而能讲一点自己的浅见,完全可能错说。因此行文的语气尽量不用确定的词汇,而且在每一篇回复前加上“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0
一、《成论》中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到底 应该怎么解释呢?

恭录善知识部分解释如下,敬请行者参考:

这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指的是最后身菩萨,最后身菩萨的福德已经圆满,智能庄严,他的见道断惑是在第四禅中完成,因为在第四根本禅的等持位中,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见道时就能顿断所余最后一分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及所余所知障的最后一分随眠。

二、是不是一定要四禅才能入见道位呢?

不是的。您可参考hymzw.net/epaper/036/ep03605.htm这一链接之内容。

恭祝行者身心安泰,福慧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无上士
南无十方一切常住佛法僧追问

谢谢大德,您说的很有道理。
1、再请问:“托最胜依入见道故”,指的是最后身菩萨,具体有什么经论依据吗?(后文有:此位亦是解行地摄 )。
另,“菩萨起此暖等善根,...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大德能用白话文解释一下吗?(是最后身菩萨起此暖等善根吗)
2、另,真见道位(或者声闻见道位),断分别烦恼障的种子吗,还是只断分别烦恼障的现行?(因为好像对于思惑烦恼部分,小乘只断烦恼障的现行,不断烦恼障的种子。)

追答

大德法安!如实相告,末学所学浅薄,《成论》言简意深,您的追问已非末学力所能及。不能作答,深感惭愧与歉意。尽管如此,末学向您推荐《灯影 - 灯下黑》一书,已将txt版本作为附件上传,内容与您的问题相关,在华严妙智网上亦可免费下载pdf等其它版本或者在线阅读,敬请参阅。


另,刚刚看了您的主页,学习了您关于佛法的几个回答,非常精彩,末学赞叹不已!


未能帮上忙,再次致歉,望您见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无上士

南无十方一切常住佛法僧

追问

谢谢大德 。末学一定仔细阅读。看了若有不解,再向您请教。

第2个回答  2023-01-11
大毗婆沙论第七卷、还有大般若经,都有明确说明,菩萨虽然可能会从初禅、二禅、三禅起暖、顶、忍,但最后一定是依第四禅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见道位。
声闻可能从未至定、初禅到四禅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见道位,但菩萨一定是从四禅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见道位。最后身菩萨也是从第四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四禅是最胜依,因为四无色定定力过胜,初禅、二禅、三禅不如第四禅清净。
至于说第四是指世第一法,这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必经世第一法方无间见道,这是根本都不用说的常识。显然成论不会幼稚到这种程度。
从语法上,“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虽然……但是,转折复句,从“通诸静虑”转折到“而依第四(静虑)”,即依第四禅,方得成满了。
第3个回答  2014-01-18
暖顶忍世第一,以及四静虑,看您的问题您应该都很清楚吧,所以文义没有什麽难的地方。就是加行转入见道时,虽可通住初禅到四禅,但最後要见道一定是要依靠四禅的。追问

则,请问这里的见道是什么定义呢?是真见道位,也就是开悟明心吗?
则,古时候禅宗很多大德,开悟是都具有四禅的定力吗?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听到五祖为其开示《金刚经》而言下大悟时,具有四禅定力吗?(坛经中似乎未有此记载)

追答

在教言教,在宗言宗。按唯识的修道位次来说,此时是初地,当然是真见道,同时随後即得相见道。
宗下的明心见性,如何与教下的修道位次配合起来,从来都不好说,这种明心见性是相当中国佛教的说法,未必能找出对应来。不过按我自身天台宗的想法,明心见性大致也类於初地吧。

追问

末学以为 :
宗不理教 ,教不离宗 。
若离了宗,教就是无本之末,就是戏论了 。
所以,一定要圆融起来,至少逻辑上说得过去才行 。

追答

宗门和教下是这么解释的吗?至少明清以前的禅师或三藏,恐怕大都是不认的。

宗教的区分绝不是什么理论和实践,或教义与禅观的区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