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指导

具体问题如下:
1.对文学类文本主旨的把握
2.对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的把握
3.诗歌鉴赏具体答题模式

如能解决,不胜感激。(复制党麻烦走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纲阐释]
《2009年全国高考招生语文卷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规定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常考题型]
1、鉴赏修辞手法。指出某句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鉴赏表达方式。明确指出诗歌中主要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指出诗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鉴赏结构技巧。对结构技巧的鉴赏往往与对诗歌中的词或句子的作用考查结合在一起。
结构技巧常考题型有三种:一是指出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即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包括“先景后情”“以景结情”两种;二是指出古诗词的结构特点,指出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包括“重章叠句、铺垫、过渡、照应”等;三是指出词句如何体现主旨的,包括“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和对照”等。
[知识梳理]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复习此考点,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读高考试卷 把握考点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
1、表达方式
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诗歌表达方式简表
记叙
议论
描写对象:人物 环境 场面 细节
描写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①表达方式 描写方式 虚实结合
正面描写 色彩渲染
角度变化
以小见大
直接抒情
抒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手段)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 寓理于景、借古讽今
借用典故
侧面描写:描写被描写事物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深人寂,春山空寂却有桂花悄然落地,这是静中有动;惊鸟时鸣,时传深涧,更显山居之静,这是动中见静。《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与暗,动与静的和谐相处构成空明洁净、清冷幽静的意境。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梦境、回忆)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
同一样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色彩渲染:描写色彩明丽的景物,可借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 例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愉快的感情。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角度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
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以小见大:“小”指细小和具体的事件、景物、形象、动作等;“大”指事件的背景、事物所显示的境界阔大,形象所具有的典型意义重大。例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歌中选取了“送荔枝”这一件小事,描写了送荔枝、吃荔枝两个场面,鞭挞了玄宗与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个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
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景物遂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在我国古代诗
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
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首联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既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明写景,实抒感,寄情于景。颈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
诗中的物带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意出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的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使表意含蓄、典雅。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2、修辞方法
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痕迹。“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例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追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例如苏轼《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叹隙中驹”三句排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功名徒劳的强烈感慨,其中包含着浓厚悲观主义情绪。“对一张琴”三句,再次通过排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如阿鲁威作的曲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如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
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表现手法
比兴、烘托(衬托)、渲染、对比(对照)、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抑扬、象征等。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东南飞起兴,引起自身不幸遭遇的回忆。
衬托:从侧面描写以突出主体,有反衬和正衬之分。
“正衬”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繁华衬繁荣等。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点染了一幅凄冷悲凉的秋江夜泊图,衬托出游客悲苦的心境和凄切的乡愁,此为“正衬”。
“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以方面,如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例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是为“反衬”。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其实是一种浓墨重彩的描写,与白描不同。例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道出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特点。
对比: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
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
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此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主题。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咏物言志。表面写石灰,实际写入,写自己自己要象石灰那样经得起任何严酷考验。不怕牺牲,不怕困苦,做一个坚强的人,正直清白的人。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包括内容照应题目,结尾照应开头)。例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结构技巧
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伏笔照应、小中见大、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总分得当、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小中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过渡:由这层意思向另层意思转换;或由这个内容向另一个内容发展,在这中间要用话串起来,这就是“过渡”。 它是表示连接或转折的方式,也是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过渡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依托所学课本 迁移运用
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学会知识迁移。

三、探究设题规律 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09江西卷: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②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③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④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09年安徽卷: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②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③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四、明确提问方式 准确规范答题
此考点考题提问方式是“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它的变式是“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其答题步骤分为三步: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用了什么)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怎么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从结构和诗歌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谈)。(用的效果)
总之,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要求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分析。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那么,它是如何“用意工妙”的呢?
在这首诗中,诗人要揭示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但在后二句没有直接描写,而是用对比手法、虚实相对从侧面来揭示主旨。诗人将“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春闺中的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在梦中梦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梦中活生生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反差强烈,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补充:分析表达技巧,除了从一览表中所呈现的基本表达技巧角度考虑,有时还要从从诗词本身的艺术构思入手进行分析。
例如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其高明之处在于从自己漫长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三个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第一个画面红烛映照,罗帐低垂,欢乐甜蜜,无忧无虑;第二个画面水天辽阔,风急云低,飘泊四方,离愁万种;第三个画面独立僧庐,孤独凄凉,一切皆空,万念俱灰。第一个画面的欢乐有力地反衬出后两个画面的凄凉。“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
分析表达技巧,还要关注诗歌的第一句(或过渡的语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第一句诗的作用可以从感情基调的奠定、对全篇内容的统摄概括、为全诗营造的意境氛围、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方面思考。
例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诗作者描绘出的画面中月色清亮皎洁,人迹稀少,万籁俱静,只有东坡躬耕陇亩月夜归来,倒曳犁杖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路铿然之声不断。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3
建议你可以订一些辅导资料,比如《求学》《高考金刊》每一期都会有不同的内容总结,比如这一期专家会归纳诗歌鉴赏的各项重点,也会进行举例分析,下一期可能是现代文阅读等等,这两本书挺不错的!
1.现代文阅读,建议同学至少读三遍,我们老师说读五遍也不为过,比如说前三遍是要读懂文章大意,后面两遍就要在读的时候用笔画出每段的总结句或是类似于中心句的句子,特别注意首尾两段,往往是主旨所在,首尾呼应的地方。你要清楚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有什么性格品质形象特征,将这些结合起来,一般主旨就是“本文通过描写......的形象,运用.....手法,表达了......中心/主旨”要写得全面,才能得高分!
2.一首诗的情感把握也要像现代文阅读一样读熟,注意题目,题目往往是情感中心所在,读诗的内容之前要关注有没有注释,注释往往可以帮助你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说有些注释会说“XXX,...年间被贬谪至...,仕途坎坷,恃才傲物,此诗为诗人....(时期)之作”你可以从中了解诗人的生存背景,身份背景,这首诗可能表现的是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或是漂泊他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之后读诗要注意诗中的意象,意象就是诗中所写的景物,花草树木,鸟虫鱼等等都是。每个学校都会印发一些关于意象所代表的感情的归纳,比如鹧鸪,柳...分别代表什么老师也会归纳印发,你自己要熟记于心就行,总之还要注意诗中所用的修辞,老师会归纳,你自己要熟记。总之,诗歌的情感要把握“诗人的背景+意象所呈现的情感+诗人或是诗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品质+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达到怎样的效果+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答题模式氛围好多种,复习是老师会归纳的,最近考的比较多的就是“炼字”,就是分析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一般炼字型的题“字在诗中的意思+把含有这个字的一整句诗解释一遍+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效果(此时要结合该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还有一种考得多的就是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情感主旨,其实就是和第二点一样,我就不重复了。我们老师说最主要是答的细致,宁可多答不要少答,不过要答最重要的,在练习过程中学会精练你的语言,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P.S:相信我吧,我负责的告诉你,我们的老师是北师大的,我的语文都是120多,还得过几次第一,所以只要你也这样做并且做好,你一定会学好语文并且爱上语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8-05
我这里有公式,直接拉来套,绝对高分,这里我只能回答2和3。
一 语言特色类:1运用了大量动词·形容词
2四字语——整齐
3叠词·儿化音·口语——生动活泼
4方言——浓郁的地方气息
5文言文——典雅
6反语——讽刺
记得要把得分点放在开头,如:运用了叠词如……,达到了音韵回还,一唱三叹的效果。声情并茂的表达了……的感情
二 文章题目的作用类:1揭示主题,是赞扬了还是批判了……
2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3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 意境类:第一句把诗句翻译一遍,再说诗人用了……意象描绘出什么感情,表达了诗人对……
四 诗眼类:诗眼分别是……,结合诗句解释这两个字,表示了……(这是公式,按顺序来)
五 表现手法类:1手法是什么,第二句结合诗句解说,第三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六 炼字:1找字2在解释是什么意思(简介3用散文化的语句描绘景色4点明中心
七 归纳事物特点或人物形象类:1现代文:要看清主语,不要张冠李戴。注意体会文章情感,看所找词语与之是否冲突。
2古诗:这个不太好说
八 某一句话或一段的用意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第一是内容方面回答(丰富了……)。第二从情感方面回答。第三从结构方面回答,这又分三类,1开头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伏笔或照应结尾。2承上启下(要分开说)3结尾总结上文

把家底子都掏出来了,希望你能用到
第3个回答  2010-08-03
这个是看你品是的文学修为了,没那慧根能考及格就行了
第4个回答  2010-08-03
语文啊 做好选择题就够了 管这么多干嘛 120几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