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

  中国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上游常山港发源於安徽省休宁县大尖山岭北麓,汇江山港后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注入东海。全长410公里,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干流自衢县以上称常山港,衢县至兰溪间称衢江(信安江),兰溪至建德县梅城称兰江,梅城至桐庐间称桐江,桐庐至萧山县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主要支流有金华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阳江等。曹娥江旧时也是钱塘江支流,后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脱离钱塘江而独流入海。钱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宁县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缩影响潮头陡立,形成雄伟壮丽的「钱塘潮」,吸引大批游人。最大潮差达8.93公尺。在新安江和富春江上已建成大型水库和水电站。杭州至桐庐间可通航150吨级轮船。
  钱塘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由于河道在杭州附近曲折呈”之”形,故又名之江、曲江、浙江。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的青芝埭尖,至杭州闸口河长484km(浙江省境内216.5km)。流域面积约4.22万km2,浙江省内约3.56万km2,其余分属安徽、福建和江西省。钱塘江主要支流有乌溪江、金华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等。干流各段随地异名.自发源处至衢州有江山港和乌溪江汇入,称衢江;至兰溪市有金华江汇入,称兰江;至梅城与主要支流新安江相汇后成为干流,称桐江;桐庐以下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钱塘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04亿m3,含沙量甚少,平均为5‰。
  [编辑本段]水系组成
  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汀、曹娥江等。
  (1)乌溪江:源出福建省浦城县东部山区。东流经浙江省龙泉县西北部,于衢县樟潭镇入衢江。径流全长150km,流域面积2590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0.76亿m3。自然落差802m。水能理沦蕴藏量18.38万kW。河道发育,主要支流有周公源、湖山源等。
  (2)新安江;源出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西南流经歙县、休宁二县,在黄山市临溪镇汇合率水之后始名新安江。曲折东南流折向东流。经安徽省南部边界.浙江省淳安等县境,穿行新安江水库,经建德市城西南,在梅城镇东汇合兰江水系后,东流称富春江。干流全长261km,流域面积11772km2。安徽省境多年平均流量166m3/s。总自然落差1240m。水能理论蕴藏量55.2万kW。主要支流有寿昌江、东源江、丰乐河、武强溪、昌溪、休宁河等。新安江属山溪性常年河,含沙量少,清澈见底。新安江水电站未建前,河床比降大,沿江多峡谷险滩。电站建成后,紫金滩以下形成一个面积为580km2的新安江水库(又称千岛湖)。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后,富春扛水库回水已达洋溪。梅城水位稳定在22-23,5m之间。紫金滩以下的急流已消失,50t货轮和200客位客轮自梅城可达白沙。洪水受新安江水电站调蓄控制,最大流量为13200m3/s。
  (3)浦阳江:源出自浦江县大园湾,流经渚暨市城绍兴市北,在萧山市闻堰镇附近注入钱塘江。全长50km。流域面积3431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4.6亿m3。上游河宽22—75m,下游河宽80~120m。主要支流有大陈江、开化江、枫桥江等。上游建有安华、青山、石壁等中小水库1037座。总库容3.1亿m3;中游建有高湖分洪闸;下游截弯取直,开挖新河,灌溉面积23万亩。
  (4)婺江:又名金华江,又溪。上源由东阳江、武义江流至金华市汇合而成。干流沿金华市与武义县边界(界河)东北流、至兰溪市西北郊人兰江。于流全长33kin。河源起全长179km,流域面积6551km2,多年平均流量153.4m3/s。年径流量53亿m3。 自然落差458m,水能理论蕴藏量2.37万kW。可能开发装机容量3.75万kW。
  (5)分水江:正源为天目溪,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附近山区,东流穿经天目山峡谷入浙江省临安县境。主河道折向南流称旦溪。南汇颊口溪,过昌化镇称天日溪。至桐庐县境始名分水江。南流汇入富春江,全长174km,其中安徽省境长11.6km,总流域面积3430km3。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3亿m3。自然落差1142m。水能理论蕴藏量)0.07万kW。流域已建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75万kW。主要支流有八都溪、十一都溪等。
  (6)曹娥江:源出磐安县东部天台山脉大盘山东南麓,经新昌县西北至嵊县,接纳左右岸支流又经上虞县至绍兴市东人杭州湾。全长192km,流域面积5922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3亿m3。自然落差515m。水能理论蕴藏量19.6万kW。流域多山,水系发育,主要支流有新昌江、长乐江、小舜江、黄泽江等。
  [编辑本段]流域自然特征
  钱塘江流域邻近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温度17C,天气干燥;夏季多东南风,气温高,光照强,空气湿润;春秋两季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春季及初夏多锋面雨,夏秋之际多台风,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主要山脉走向基本正交,山脉起着阻滞北方寒流和台风的作用。年平均降水量1600mm,其中4—6月多雨,占50%,易发洪、涝灾害;7~9月占20%,早灾频繁。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如富春江芦茨埠站(控制面积31700km2)实测丰枯年径流之比为5:1。
  [编辑本段]河流治理与开发
  钱塘江海塘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古建筑。据推测,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沿用至今。钱塘江河口整治始于1X世纪。1747年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间开挖中小门,试图以此为中泓,稳定河势于两山之间,但不久复淤。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治理钱塘江水旱灾害,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先后修筑江堤319kin,海塘403km,建成库容大于1000万m3的大中型水库42座,总库容285亿m3。建成新安江、富春江、湖南镇、黄坛口、枫树岭、青山殿等大、中型水电站以及小型水电站1000多座,总装机130多万kW。现有水利设施在—·般干旱年份可灌溉农田41万hm2。修筑的江堤海塘已能抵御10一20年一遇洪水位和10级台风暴潮。在河口区通过修建/顷堤,抛筑丁坝群结合围垦稳定河势。30多年来共计围涂100万亩。盐官以上河宽已固定在1~2.5km之间,河势已趋稳定,闸口至仓前段河底刷深1—1.5m,可候潮行驶100—200t级船舶。此外,在杭州建成了可通300t级船舶的三堡船闸,沟通了钱塘江与京杭运河的航运。旅游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开辟了新安江一富春江风景游览区。
  根据钱塘江自然条件、水能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干支流的开发均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效益。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力389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262.84万kW(包括安徽境内47.74万kW)。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200.14万kW,年发电量60.38亿kW·h。已建成的水电站(其中安徽境内1座),装机容量146.51引万kW,年发电量43.38亿kW·h,其中新安江、富春江、黄坛口、湖南镇、峡口5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20.1 7万kW,年发电量35.56亿kW·h,均占82%、
  未开发的水电站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区的支流上,这些水电站库容小,能量指标低,装机容量均小于5万kW 今后钱塘江的开发,干流应建航运为主结合发电的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在一级支流上选择一批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开发条件优越的水力枢纽;研究已建水电站如新安江等的扩建、安装抽水蓄能机组的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以充分发挥已建水电站的作用。
  [编辑本段]流域旅游资源
  钱塘江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线。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地区的青芝埭尖,流经14个县市,注入杭州湾。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极佳,统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称钱塘江,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写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点,故称之江。现丰钱塘江或之江称全江。钱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距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河床纵剖面有庞大的沙坎隆起,从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仓前附近达到顶点,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闻堰。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波破裂汹涌,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潮”。钱塘江干支流开发历史悠久,沿河两岸许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迹。在这辽阔的钱江流域,特产富饶,人杰地灵,风土民情,丰富有趣,被称为“黄金旅游带”。
  [编辑本段]钱塘江大潮
  钱塘潮(Qiantang Tide)——最壮观的海潮
  简介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钱江潮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编辑本段]钱塘潮的故事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编辑本段]钱塘潮的特色
  交叉潮
  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壮观异常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一线潮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
  一线潮并非只有盐官才有。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但都不如盐官好看。原因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
  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干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编辑本段]钱塘观潮指南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观赏钱塘秋潮,有三个最佳位置。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为南北两岸地势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头渐渐分为两段。进展神速的南段称为南潮;迟迟不前的北段潮头,在北岸观潮者看来,是来自东方,故称东潮。当南潮扑向南岸被荡回来,调头向北涌去,恰与姗姗来迟的东潮撞个满怀。霎时间,一声巨响,好似山崩地裂,满江耸起千座雪峰,着实令人怵目惊心!
  在第三个观潮佳点――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返头潮"。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窜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这返头潮的突然袭击,常使观潮者措手不及,惊逃失态。
  此外,海宁观潮还有日夜之分。白天观潮,视野广阔,一览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当空时观赏夜潮,却也别有其妙。近年来,钱塘江潮水卷人事故时有发生。其中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1人死亡。
  [编辑本段]钱塘潮历史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编辑本段]解惑钱塘潮
  为什么钱塘秋潮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
  这是许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问题。对此,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事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当然,传说不过是传说而已。钱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
  回答是否定的。海宁大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问及,钱塘秋潮会不会产生变化?
  其实,说起来,钱塘秋潮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潮势最盛位置的变化,人们的观潮点也随之改动。宋时的观潮点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后,海宁盐官镇左近始成观潮胜地。现代江海变化,最盛潮位曾西移头蓬,近年又有东移八堡之势。而最令人关注的,是1985年钱塘秋潮的衰微现象。
  1985年农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观潮的吉日良辰,这天,十几游人前往盐官镇观潮。可是,潮水来时,只见一条很细很细的钱线,缓慢逼近,银线时隐时现,越近越连不成线到得近处,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观潮者们大为扫兴。有人担心钱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实上,钱塘秋潮江没有消失,但是,让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十年来,秋潮的确渐渐衰弱了。而1985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使八堡以上的河道变窄,造成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时节,钱塘江流量比历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同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淤积增厚,迫使江道主线南移。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盐官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
  据此,有关人士推知,因为整个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未变,所以钱塘江潮不会消失。但由于江道的逐年变窄,钱塘潮的交汇点将逐步东移。今后,观潮的最佳点,北岸在盐官镇以东的丁桥至十堡一带;南岸在杭州肖山县围垦十七工段。
  [编辑本段]钱塘潮文学作品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④也。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
  译文:
  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01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6
钱江潮成因
天时:农历八月十八,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风势: 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第2个回答  2018-08-30
2015年31期五点来料
第3个回答  2015-11-18
  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钱塘江干流各段随地异名。从发源地始,为大源河。再然后,叫做率水。在屯溪,新安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横江流入了率水。从屯溪的率口往下,一直到浦口,这条河流称为渐江。在浦口,渐江与新安江的二级支流练江交汇。在练江这一段当中,有几条重要的三级支流汇入,分别是丰乐河、富资水、扬之水。练江在浦口与渐江交汇后,注入千岛湖,一直往下流。然后,跌出大坝到达浙江境内,到了建德,先是叫做新安江,进入桐庐县后名富春江。到了杭州闻家堰,这条河流又改叫钱塘江。之后汇入东海。

  钱塘江主源出自休宁县大尖山岭北麓的板仓,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入东海。澉浦以上河长约500公里,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流域来水丰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根据潮区界芦茨埠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91亿立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500万吨。径流系数稳定,天然径流存在有11年和14年的准周期变化。有丰富的水能资源。[7] 天然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4、5、6月份梅汛期水量约占年总量的50%,最大洪峰流量达29000立米/秒(1955年);枯季最小流量为15.4立米/秒(1934年);7~9月为台风雨季节,但产生较大洪水的机会不多。[8]
  钱塘江径流变幅大,来水和来沙季节性变化大,3~6月水量占全年的57%,10月至翌年1月水量仅为全年的15.6%。多年平均流量1468立方米/秒,芦茨埠站实测最大流量29000立方米/秒(1955年6月),最小流量27立方米/秒。全流域年径流总量 4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703万吨。潮汐为半日潮。由于杭州湾宽度自口外向口内急剧收缩,潮差沿程递增。湾口南岸镇海的平均潮差为1.69米,湾顶澉浦平均潮差为5.45米,最大潮差8.93米。进出澉浦断面的平均流量为14万立方米/秒,远较流域来水为大。北岸的潮差比南岸大,芦潮港比镇海大1.49米,澉浦以西,河床急剧缩狭抬高,潮波变形剧烈,在尖山附近产生举世闻名的钱江涌潮。涌潮在盐官(过去称海宁)一带最高,潮头通常为1~2米,实测最高达3米,潮波传播速度8~10米/秒。涌潮破坏力很强。曾实测到涌潮压力达7吨/平方米,安放在丁坝头重达25吨的混凝土块体有时也被冲走。尖山、盐官一带最大垂线平均流速高达4~5米/秒。盐官以上河段, 涨潮流速比落潮流速约大一倍。潮流中挟带的泥沙量随流速大小发生变化。尖山、盐官一带含沙量最大,实测最大含沙量高达51千克/立方米,澉浦平均含沙量一般为3~4千克/立方米,平均每潮进出的沙量约为1000万吨。
  长江冲淡水对杭州湾水体含盐量分布有明显影响。金山以东水域,盐度横向分布南高北低。由于潮流强,钱唐江河口的盐淡水混合属垂向均匀混合型,盐水入侵界随钱塘江径流大小而上下移动,枯季盐水可上溯到杭州市以上,影响杭州市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河口段河床既宽又浅,低潮水深1~3米,潮间带十分宽广。在强劲的、流路分岐的涨落潮流作用下,随着径流与潮流对比势力的消长,河床变形剧烈。在径流弱,潮水强的秋季,主槽顺着涨潮流顶冲的方向摆动,在径流多的季节,主槽顺落潮主流方向摆动。随着丰水年和枯水年的交替,主槽摆动还有多年的变化。如1962年至1969年,尖山附近主槽摆动幅度近20公里。在主槽摆动过程中,受主流顶冲一侧的滩地迅速崩坍后退,曾测到高滩一天崩坍 245米的纪录。河床纵向冲淤变化也很强烈,盐官以上河段洪季冲、枯季淤,以下河段则反之。河床平均冲淤幅度可达5米。
第4个回答  2008-12-03
看我的参考资料的网站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622003.html?si=3&wtp=wk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