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如题所述

祠堂是祭祖的地方。它承载着一个宗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信仰,是儒家文化在民间的延伸。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仁”。宗祠正是儒家文化精神在宗族间灌输和传承的圣地。

作为北方(陕西关中)70年代的后人,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祠堂,也没有听到父母或祖父母的消息,甚至没有我们家族的家谱。

即使环顾四周,也从未见过其他姓氏有自己的祠堂。至多,少数宗族有自己的家谱。

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确实鄙视寻根寻祖。北方人真的对氏族漠不关心吗?这个问题使我困惑了一段时间。

要对北方人的祠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就要归功于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白鹿原》正是以陕西关中农村近百年(从清末到80年代)的历史演变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呈现出壮丽史诗般的格调。

同时,“寻根观念”的作者色彩浓厚。当我们沿着寻根观念向上游走去,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根”无疑是儒家伦理文化。基于一种外在的形式,它就是祠堂。

宗祠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制定宗族规章制度、举行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奖惩一些宗族成员、讨论宗族内部的重大事件、在节日期间举行大型的宗族聚会等。

在白鹿原多次出现的白鹿祠,是白鹿原上白族与鲁氏家族共有的祠堂。它在弘扬儒家伦理的同时,也为整个宗族积累了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作用不言而喻。

事实上,宗祠文化和宗族文化早在汉代就已形成,这与“唯尊儒学”的文化理念基本同步。据《汉书·文翁传》记载,文翁(汉景帝后期蜀郡郡长)终于来到蜀中,官民建立了祠堂。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从未停止过。这句话说明,在汉代,祠堂和宗族文化已经形成规模,广泛存在于民间。

以后,各有一定实力的宗族都会建自己的祠堂。豪门宗祠犹如深宅大院,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普通家庭的祠堂与民居的祠堂相似。无论大小,人们在祠堂的正殿里,都会按照家谱的顺序,摆放祖先的牌匾供后人祭拜,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根。

迁徙之后,现在北方的祠堂已经不多了,但在南方到处可见。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历史原因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从历史进程来看,南方人大部分是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徙过来的。南方许多家庭离开家乡后,在北方建立了祠堂,以纪念祖先。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到周边地区。当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成为富裕地区时,江南地区仍然人烟稀少,甚至荒芜。

随着北方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时,北方人为了争夺资源,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为了避免战争,人们向南方迁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北方多战乱,天灾人祸频繁。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就不得不迁徙,有过多的人口流动。
第2个回答  2020-10-14
因为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传统不一样,所以南方就没有这些宗族祠堂。
第3个回答  2020-10-14
因为在历史上北方一向是战乱不止的,很多祠堂都在战乱中被破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