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东坡传》给我们的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顿觉作者对苏东坡的了解之深令人佩服。本书以文豪苏东坡的一生为主线,描述了宋朝五任帝王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并辅以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如苏东坡在修建城市的供水系统中具体施行的步骤方法等。另外加入作者本人对实事的一些见解,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林语堂先生对王安石“青苗法”的看法。所以这本书不是从诗词角度来分析苏东坡,而是着眼于从宏观角度来看待渺如微尘的个人怎样渡过一生。当然,苏东坡无疑是千万尘埃中最著名、最耀眼的一颗。

能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苏东坡必然是优秀的。从这本书中窥见苏东坡的一生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东坡居士是位全能人才,他在各领域都是学霸、领军人物。譬如,在诗词里,他对各种题材都能驾驭自由。他曾在同一时期作同一首词牌名《江城子》,一首是怀念亡妻佳作,另一首是关于他政治热情的豪放派佳作,两种题材,两种风格,都是词中翘首。

建筑是他的本性,他修建了著名的黄楼、苏堤,并在谪居处修建过几处住宅。他的动手能力极强,发明过多种美食,最有名的是东坡肉。自己酿酒,自己制墨,自己配药,在困苦的日子里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热气腾腾。

如果我们也能够像东坡先生那样,把生活中的苦难都化作学习上的动力,那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将充实丰盈。

正如作家史铁生在生逢苦难时,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延续生命的长度。精神世界的富足战胜了伤病困苦,最终以地坛发生的世间百态,来抒发心中感慨,并在记录苦难中内心得以日渐丰盈强大。

精神世界有多富足决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可以把生活陷入苦难中,也可以把苦难过成诗。

苏东坡曾对弟弟子由说过:“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用何种心态看待世界,世界也将回报你精彩或悲伤。人事物亦是如此。

正因为东坡先生达观的处事态度,才在辗转各处的贬谪之处,都会有人接济,更有友人千里迢迢看望。如闲云野鹤式的人物吴复古,总在东坡先生最失意困难时相陪相伴。遇人求字求画,他从不敷衍搪塞。

在东坡先生眼中,没有敌人,此事可从东坡先生对曾经的好友如今的政敌章惇的态度来看。在听说章惇被放逐,他急忙给章的女婿写信关切问候,对章的儿子亦是以礼待之。

正是因为如此,他得到几任皇太后的青睐和信任,得到百姓庶人的爱戴。纵观历史,唯有他能有如此为人处事的态度了。

刘禹锡的《陋室铭》说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明显已经把目不识丁的农人排除在外。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来往皆是农人樵夫,从不与达官贵人联系。他们都有待人处事的极端,没有人能和苏东坡相比较。

苏东坡声望高,受人爱戴,面对如此坎坷政途、漂泊人生,朋友依然追随,足见其过人的处事态度。

苏东坡一生三次被贬。因为“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至黄州,后又贬至惠州及儋州,期间又担任过六地太守,从内地繁华处到域外荒蛮地,一生漂泊。他的心态如过山车般把人生的各种状态都体现个遍。

从最初的春风得意到政敌迫害时时贬谪,在凄风苦雨的境遇中,苏东坡就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正因为有了精心动魄的经验,才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定风波》中有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他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表露无疑。

正因为这样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才不至于让他在饥饿、困顿、流离的生活中迷失方向,而是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继续生活。

笔者多年前认识位姐姐,她在中年意外失去孩子,在老年失去丈夫,独自鳏居了好多年。但她仍然认真生活,每日练字习画,养花逗鸟,约姐妹们喝茶聊天,积极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她本人虽然已经年愈半百,可是对生活的精神和精力远远胜过我们年轻人。

佛说:境随心转。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你将如何过一生。此一念之差,可是天堂,亦可是地狱。

最后以一首东坡先生的《望江南•超然台作》送给人生路上的赶路人: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