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悄悄地告诉你一个道理

如题所述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由此可见,孔子非常注重教育时机和方法。朱熹作为儒学大师,同样也非常注重教育的方法,他常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说理,使学生们如沐春风。他的一首《春日》便体现了他的这种教育方法,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到泗水之滨游览。乍一读这一句,还以为诗人真的去泗水之滨春游去了。但细细回味之下,觉得诗人到泗水之滨春游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泗水在今山东中部,在诗人生活的时代,早已沦陷在了金人的铁蹄之下。所以这里的泗水滨便只能是象征义,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所以,这里的泗水滨象征着儒学。于是,恍然大悟,诗人哪里是去春游呢?而是在告诉我们,他在春天依然在研究儒家典籍。

“无边光景一时新” ,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诗人继续用春游来象征研习儒家典籍的感受,放眼望去,触目皆是风景,没有一处不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这风景真的是太吸引人了。当然,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即便是随手翻阅,也会有全新的收获。他的另一层意思是,儒家典籍引人入胜的程度不亚于春光,快来一起研读吧。

“等闲识得东风面” ,人们很容易就能辨识出春天的面貌。在这里,诗人鼓励人们在学习时不要有畏难心理,因为儒家的学问是很简单的啊,简单到什么程度呢?诗人继续以春光为喻,就像人人能辨识、欣赏春光一样,人人都可以学习儒家学问,儒家的学问是没有门槛的啊。既然这么简单,那么就不要犹豫了,赶快学起来吧。

“万紫千红总是春” ,那些色彩缤纷的花儿都是春日胜景。在这里,诗人以“万紫千红”比喻学问门径,以“总是春”比喻学问真谛。为什么人人都可以修习儒家学说呢?因为儒家学说门庭深广,包容万象,人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问门径。虽然路径不同,学到最后,万境归一,最终都能领略到儒家学问的真谛。

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春游踏青以及对春天的勃勃生机的感受来讲明一个道理:研习儒家典籍,懂得儒家学问的真谛,就能领略到无边的生机。一种道理,数种说法,诗人采取春风化雨的方式,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