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尔同销万古愁——读李白《上阳台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可能大部分人人生中的第一首古诗不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些诗直白得象小孩子说话,又美得如天上月山中雪,自有一种明朗高轩气象,非谪仙不能为。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诗人中,李太白是我最爱,没有之一,不管他愿不愿意,就称他为吾家太白。但凡识得几个字,我不知道中国人中有几个不知道李白的大名。他的族叔,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赞他“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深以为然。

然而,大部分人所知是李白的诗文,却不知李白的书法同样雄隽华赡,非比寻常。《宣和书谱》记载:李白书法作品有行书《太华峰》,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并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可惜的是,这些作品已失传。不幸中之万幸,是至今尚可见李白唯一存世墨迹《上阳台帖》。

多年前,看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先生逸事,1937年他以6万大洋买下包括《上阳台帖》在内的四件宝贝,后来捐给故宫博物院收藏。6万大洋什么概念呢?我特意搜求了一番:当时北京一套标准四合院价值130大洋,6万大洋能买461套四合院,我真是惊掉了下巴,赶紧找来一睹为快太白丰采。

《上阳台帖》为李白草书自咏四言诗,纵28.5cm,横38.1cm,纸本,全帖25字,飘逸超然,意态万千,风流跌宕,顾盼有情,落笔天纵,奇趣无穷。正如他的诗他的人,只有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才能形容他的气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惊艳惊喜之余,大呼:“正是吾家太白气象!”

《上阳台帖》尺方大小,却自有气贯长虹,收天下于一纸的豪迈旷达;满纸点画宛在南天门外翻涌的云烟里,刚赴了瑶池宴出来的散仙,形迹不拘而仙姿皎然,飘飘仙气直溢纸外,那是独属于谪仙的仙根与气质。

阳台观(今称阳台宫)位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上,是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建立的道观。司马承祯大有来头,不仅道术精深,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还是皇帝的老师,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曾跟随他修道,而李白与他大有渊源。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初出蜀游三峡,就在江陵遇见了80多岁的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23岁的李白极为赞赏,称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请李白跟他共同神游修仙。此时年轻的李白踌躇满志,雄心万丈,正渴望建功立业,得到司马承祯的赞赏,更加意气风发,他欣然写下《大鹏赋》,将自己喻为大鹏鸟,司马承祯比喻为希有鸟。他想要的是: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因此毅然告别了司马承祯,他要直挂云帆济苍海!

没想到,长安一去二十年,他经过了16年艰难的干谒求官之路,才经贺知章力荐官封翰林,得到玄宗宣召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他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却发现自己成了宫中一只唱赞歌的百灵鸟,与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鹏之志大相径庭。

他苦闷不已,自暴自弃,借酒浇愁,狂悖叛逆,处处受到排挤,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

以前一直以为李白是缺乏政治才能的,最近看了他的几篇马屁文章,大为改观,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是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能屈能伸脸皮厚是一个政客的必备修养。但历史和命运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这一年,李白已经43岁,一个男人一生中的职业黄金期已经过去了。就在这样的迷茫悲怆中,李白离开长安,与杜甫、高适同游阳台观,寻访司马承祯。没想到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李白感慨万千,一挥而就写下《上阳台帖》。

诗只有四句16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其余为落款: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有的字已漫漶不清,但尚能辨识。

《上阳台帖》引首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彝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可谓流传有序,价值连城。

我认为只这25字,李白跻身一流书法家之列也毫不逊色。黄庭坚《山谷题跋》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也这么说,可见我不是胡说,李白不以书传,是因为他的诗名太盛了!

帖后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跋文为证:“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我觉得元代张晏的跋文亦精彩:“谪仙(李白)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看看太白多狂,欧、虞、褚、陆在他眼里就是书奴,不过他是有资格狂的,他的字,清水出芙蓉,那是天生天长,确非他人极习可到。

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

史载李白书学张旭,此帖有张旭的恣肆,而更加沉雄厚重,点画圆劲老辣,提按自由大胆,疏密、轻重、大小对比强烈,就像李白,狂放恣肆、个性夸张,你却只觉他狂得浪漫狂得可爱。

山高水长除了状景,还有对司马承祯画技和品德的赞誉之意,站在阳台观,只见王屋山奇观异景成千上万。如果没有老练娴熟的技法,怎么能描摹尽这清新豪壮的景象?

 道得眼前壮景,抒得万丈豪情,却无法道出深藏心中的苦闷、迷茫、苍凉、悲伤,更无法抵挡时间的无常!20年沧海桑田,李白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了落魄失意的中年,今天读到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几句词,我觉得可代李白此时心声:“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满怀雄才大略终付了秋风。

谁能懂他及时行乐恣意狂欢背后的大苍凉大悲伤?如果说杜甫的愁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愁、国愁、圣贤愁;李商隐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情愁、艳愁、相思愁;孟郊的愁“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穷愁、苦愁、个人愁;李白的愁则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仙愁、豪愁、万古愁!

有一句话常说:当你为没有新鞋而哭泣的时候,要知道世界上还有没脚的人呢!可是世界上最苦的人不是没有鞋的人,也不是没有脚的人,而是胸中怀有百万甲兵,却终生不得一兵一卒的人!

所以最愁的人是李白,他一愁就愁了万古。

帖中欧阳玄的题诗贴切传神: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不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如今时光过去了1200多年,太白依旧是锦袍公子,文采风流,而且还将一直文采风流下去。

(太白,今夜,请让我与你同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