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够当上皇帝的原因有哪些?你清楚吗?

如题所述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开疆拓土,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疆土,但他又好大喜功,凭借着造反走上了皇帝的宝座,手上沾满了兄弟的鲜血,那么我们今天便来聊一聊,他能够当上皇帝,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一、天选之人。明太祖朱元璋耋耄之年,打算将皇帝之位传给太子朱标,朱棣对他这个大哥还是非常尊敬的,并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太子朱标却草草的死了,于是朱元璋将太子的位置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不过这不太合乎礼法,从道义上有了动手的理由。朱允炆性格懦弱无能,靖难之役后,竟然将朝廷大军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最终导致在李景隆的指挥下,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南军一败再败。同时朱允炆上位之后,大力实行削藩,因此得罪了很多的权贵,作为藩王之一的朱棣不得已走上了造反之路。

二、志向远大。与太子朱标和孙子朱允炆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棣却很像朱元璋,少年时期,便跟随朱元璋带兵打仗,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我想如果他不是四子,朱元璋很有可能会把皇位传给他。他登基称帝后,带兵征战四方,更是提出了用十年时间,保后世子孙百年和平的伟大志向,他这一生基本上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在位期间极大地扩展了明朝的疆域,使得万邦臣服。

三、任用贤人。这其中最被人熟知的便是姚广孝,他是靖难之役的策划者,也是如今北京城布局的规划者,可以说这个人是非常的牛掰,靖难三年,他向朱棣建议轻骑挺进,直取南京,使得朱棣不费吹灰之力,便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3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把皇位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过来的。朱棣能够取得胜利,除了朱允炆一系列的低端操作,还有朱棣利用天灾异象来指责建文帝朱允炆施政不德,有违天意,以此证明自己才是天命所归,以取得百姓们的支持。虽然这些异象在现在看来有牵强附会或者杜撰之处,但这些宣传仍为当时的朱棣和未来的登基提供了精神支撑。

一、誓师大会起大风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就和谋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代、岷、湘等封王相继被罢黜,燕王朱棣在朱允炆的压力之下,决定先发制人以“清君侧”之名起兵。

而在燕王府誓师起兵的时候,一阵大风吹过来,把燕王府房屋上的瓦片都掀落在地上。天气的突然恶化,让朱棣忐忑不安,如果因此军心动摇,岂不是要出师不利?在他正是惊恐的时候,他的谋士姚广孝站了出来说:“这大风刮得好呀,这不就预示着殿下要换成黄瓦了吗?(明朝藩王用绿瓦,皇帝用黄瓦)。”经过姚广孝的解释,朱棣起兵时的风云突变成为了吉兆,军心由此安定下来。

图片

少焉,东方云开,露青天,仅迟许,有光烛地,洞彻上下,将士皆喜,以为上(朱棣)诚心感格也。——《奉天靖难记》
这是朱棣起兵第一次利用天象,将其说成了起兵吉兆,安定军心,起兵将士也深信不疑,天象保证了誓师成功。

二、结冰渡河大败李景隆

燕军出师后,连克通州、蓟州、居庸等重镇。南京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挥师北伐,在真定,朱棣击败耿炳文。耿炳文帅军退守真定城内,燕军连攻三天而不克,不得已燕军退回北平。因为耿炳文的失利,朝廷换上了明朝的掘墓人李景隆,明朝集结兵马,再次北伐。在此期间,燕王奔赴内蒙,用计取得了宁王的朵颜三卫,燕王实力大增。

图片

李景隆正在围攻北平,朱棣回师救援,到了白河,李景隆把大军驻扎在白河西岸,把朱棣大军阻挡在北安。此时下起了小雪,朱棣对上天祷告,如果上天帮助我,就让河结冰吧。没想到,他的祷告真起了作用,一阵大雪过后,白河忽然结冰,燕军将士认为真有天助,士气大振。朱棣借此机会,指挥大军度过白河,击败了李景隆大军的前锋,随后又在郑坝村大败李景隆的主力,李景隆退守德州。

此次大战之后,李景隆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集结六十万大军。朱棣毫不畏惧与李景隆在白沟河展开了决战。在开战之前,又再次向上天祷告,祷告的时候,有神爵(凤凰)落在了旗杆上,祷告完毕后,飞向了西北方。朱棣按照神爵的指示,向西北方进攻,果然在这次战斗中,果然获得了上天的帮助。李景隆大军凭借着人马众多,向燕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明军也顽强抵抗,但燕军渐渐处于下风,正在这关键时刻,一阵旋风袭来,把李景隆的帅旗吹断,李景隆大军看到后,军心大乱。燕军趁机放火焚毁李景隆军营,借助风势,燕军获得了大胜,俘虏十万余人。
第2个回答  2022-05-16
因为他心狠手辣而且成熟稳重。不会滥杀无辜,能够广纳贤才,这是一个皇帝该有的品德。
第3个回答  2022-05-16
个人认为他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掌握着燕辽地区,手握军权,心怀大志,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非常睿智的军师姚广孝,另一方面他的妻子能力出众帮他协理后方,而且他的运气非常好。
第4个回答  2022-05-16
个人谋划,个人实力,经济水平,任用贤才的能力,军事谋略;清楚,因为我读过这个皇帝的人物传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