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环保的手抄报

。。。。。。。。。。。。。。。。。。。。。。

  低碳生活的概念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3
科学低碳帮的16个环保问题

1、 短信套餐是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一个短信息最大140字节,估算下来每一次传递就需要消耗大约5微瓦时电能,大约0.000003克二氧化碳。这只是无线网络释放的量,而有线网络和手机的耗能也没有计算在内。手机的所消耗的能源还很有可能是短信收发过程中最大的一部分。为了节约能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倡导少使用短信套餐?

2、胖子们对地球变暖负有责任?

有环境专家有板有眼地发表文章说地球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胖子们也负有很多责任——理由是他们消耗食物较多,而且因为自身体重原因会更多地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从而耗费更多的燃料排放更动的温室气体……

3、有机食品?本地饮食?素食主义?到底怎样吃能保护环境?

许多人都认为吃有机食品算是为地球尽一份力,哪怕价格高也可以接受。但有报告称,与集约化方式生产出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食品不单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负担。比如,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 的土地面积,种植有机西红柿占地比普通西红柿多出10 倍,还多消耗将近一倍的能源。

据说美国人的食物都从数千公里以外运来,比本地食品多排放17倍的二氧化碳。所以“100英里饮食”运动的参与者们只吃住宅方圆100英里(161公里)以内出产的食品,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严重下降,生活成本还大幅提高,比如,100英里内不产糖,只能买比糖贵3倍的蜂蜜。

许多地方都在在倡导“无肉星期一”运动,因为以草料为食的牛们生活中释放大量甲烷,这是除了氧化碳外温室效应最大的气体了。但来自英国Cranfiel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肉类代替品,如大豆、鹰嘴豆、扁豆等可能对环境威胁更大,为了种植它们,必须砍伐森林作为耕地,研究人员警告说,素食主义者的增多可能会让英国农业系统崩溃。

4、碳补偿,赎罪券?

购买碳补偿的资金会投资给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比如植树造林,提高建筑或是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率等。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补偿来减少他们的“碳足迹”。这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在拯救地球的同时也拯救人们的良心。碳补偿很快成为时尚行为甚至名流大腕们标榜自己“环保”态度的标签。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指出,危险在于“碳补偿将成为一些人交钱了事,却不肯根本改变自己的习惯、态度和生活方式,对气候问题真正出力的一种轻松机制”。

5、环保就是不洗澡?

英国环保学者吉登斯说:“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注:谁说我们一周只洗2次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可是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难道少洗澡也是节能减排的措施之一?

6、光头党的逆袭——光头比长发环保?

“减重党”人无处不在,有人计算出一个人光头长发状态下体重相差在50克以上,并煞有介事地计算出当每个人每天携带这些基本无益之物会让我们多消耗多少能源——“2007年我国的铁路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这样算下来,但单是为了中国人的头发,2007年中国铁路运输就耗去了36085750吨公里的宝贵运力……”而且洗发剂富含各种化学品,它们的制造、运输无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废物。最后这些洗发剂使用完还会排入自然界,给自然水体增加了污染和富营养化。

7、为了地球,干掉你的狗吧!
来自新西兰Victoria 大学教授Robert Vale 在自己的新书《Time to Eat the Dog/是该干掉狗狗的时候呢》介绍道:一只中型体型的狗狗,每一年的消耗(吃掉的肉喝掉水),竟然等同于一辆SUV。计算结果以生态足迹(eco-footprint,单位为ha)来衡量,主要包括,碳排放量、消耗食物所需要的土地量等。

8、上飞机前请“排空”?
全日空航空公司推出了一项新措施,他们建议乘客们登机前先“清空自己”,以减少重量来降低航班的碳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和节省飞机燃料的效果。根据他们推测,如果每次有一半的乘客在登机前“清空”,航空公司每月可降低4.2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难道以后航空飞行要朝“天体”飞行的方向发展?“不穿裤子乘地铁运动”是否也是受此启发?
9、生物燃料是否更环保?

有人诟病说,把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耕地、播种、施肥、收割、运输等等,都要用到石油,如果把生产过程的污染加起来,生物燃料的总污染并不小于石油。

10、用手帕不比用纸巾更高尚?
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洗衣服、电等资源。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衡量?

11、除了考验电网,“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
“地球一小时”已经成为世界上表达关注气候变化的最大型公众参与运动。但不以为然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讽刺说,除了考验电网和作秀,“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这是真的吗?

12、坚持室外晾衣,哪怕得罪城管?
早在2002年上海就有对晾衣限制的规定,如今又要借世博会东风彻底解决“万国旗”。不过,据说美国的一些民间环保机构已经在呼吁改变民众使用烘干机的现状,提倡户外晾衣,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犹他州、佛罗里达州已通过“晾衣权利”法案,居民户外晒衣的限制已解禁,其他几个州也准备跟进。 “牺牲”市容,室外晾衣,是否如传说中所说节能环保,拯救地球?

13、为了环保开空调吧?
为了环保,我们得把空调开上100遍啊100遍……有报告说,比之暖气,空调作用率更高,从而排放出更少的二氧化碳呢!空调比电暖气加热效率高3倍左右,中国南方没有集中供暖措施,开空调的确比电暖气效率高。但这一招在寒冷的北方就不灵了,低温环境下空调的制热效率会降低,如果到了零下十几度的东北,它甚至都开不起来了,这种环境还是集中供暖靠谱。

14、砍伐森林有可能是好的?

有数据表明,“年轻”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更高,而在成活55年之后,树木增长放缓,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在温暖的天气,树木还会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最后随着腐烂或者燃烧而释放二氧化碳……是否应该砍伐清除“古老”的森林,以防枯死的树木引发山火,同时给家具和房屋提供材料。固碳的重任,不如交给“年轻”的树林吧?

15、拥抱核能?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噩梦在几十年之后依然让我们胆战心惊,而且核电站的开建往往也收到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对,但电力公司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最大的“贡献者”,种种发电形式中,核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一种方式——只有风能才能媲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和高昂的电站建设成本……核能应该得到大规模推广吗?

16、环境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提前做好准备吧。

有研究机构说,即使我们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每一辆汽车都封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仍然会上升,气候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与其绞尽脑汁的节能减排,不如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现在是不是该思考如何适应“温暖”的地球了,比如帮助一些可怜的动物们搬迁以及做好措施应对干旱和冰川融化后的世界?
第2个回答  2010-08-10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低碳生活宣传海报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土里的无机盐和水分,释放氧气通过筛管把制造的有机物再运送到土里,土里的真菌和细菌再把有机物分解,从而产生物质循环,对于地毯方面来说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第3个回答  2010-08-14
科学低碳帮的16个环保问题

1、 短信套餐是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一个短信息最大140字节,估算下来每一次传递就需要消耗大约5微瓦时电能,大约0.000003克二氧化碳。这只是无线网络释放的量,而有线网络和手机的耗能也没有计算在内。手机的所消耗的能源还很有可能是短信收发过程中最大的一部分。为了节约能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倡导少使用短信套餐?

2、胖子们对地球变暖负有责任?

有环境专家有板有眼地发表文章说地球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胖子们也负有很多责任——理由是他们消耗食物较多,而且因为自身体重原因会更多地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从而耗费更多的燃料排放更动的温室气体……

3、有机食品?本地饮食?素食主义?到底怎样吃能保护环境?

许多人都认为吃有机食品算是为地球尽一份力,哪怕价格高也可以接受。但有报告称,与集约化方式生产出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食品不单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负担。比如,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 的土地面积,种植有机西红柿占地比普通西红柿多出10 倍,还多消耗将近一倍的能源。

据说美国人的食物都从数千公里以外运来,比本地食品多排放17倍的二氧化碳。所以“100英里饮食”运动的参与者们只吃住宅方圆100英里(161公里)以内出产的食品,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严重下降,生活成本还大幅提高,比如,100英里内不产糖,只能买比糖贵3倍的蜂蜜。

许多地方都在在倡导“无肉星期一”运动,因为以草料为食的牛们生活中释放大量甲烷,这是除了氧化碳外温室效应最大的气体了。但来自英国Cranfiel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肉类代替品,如大豆、鹰嘴豆、扁豆等可能对环境威胁更大,为了种植它们,必须砍伐森林作为耕地,研究人员警告说,素食主义者的增多可能会让英国农业系统崩溃。

4、碳补偿,赎罪券?

购买碳补偿的资金会投资给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比如植树造林,提高建筑或是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率等。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补偿来减少他们的“碳足迹”。这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在拯救地球的同时也拯救人们的良心。碳补偿很快成为时尚行为甚至名流大腕们标榜自己“环保”态度的标签。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指出,危险在于“碳补偿将成为一些人交钱了事,却不肯根本改变自己的习惯、态度和生活方式,对气候问题真正出力的一种轻松机制”。

5、环保就是不洗澡?

英国环保学者吉登斯说:“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注:谁说我们一周只洗2次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可是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难道少洗澡也是节能减排的措施之一?

6、光头党的逆袭——光头比长发环保?

“减重党”人无处不在,有人计算出一个人光头长发状态下体重相差在50克以上,并煞有介事地计算出当每个人每天携带这些基本无益之物会让我们多消耗多少能源——“2007年我国的铁路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这样算下来,但单是为了中国人的头发,2007年中国铁路运输就耗去了36085750吨公里的宝贵运力……”而且洗发剂富含各种化学品,它们的制造、运输无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废物。最后这些洗发剂使用完还会排入自然界,给自然水体增加了污染和富营养化。

7、为了地球,干掉你的狗吧!
来自新西兰Victoria 大学教授Robert Vale 在自己的新书《Time to Eat the Dog/是该干掉狗狗的时候呢》介绍道:一只中型体型的狗狗,每一年的消耗(吃掉的肉喝掉水),竟然等同于一辆SUV。计算结果以生态足迹(eco-footprint,单位为ha)来衡量,主要包括,碳排放量、消耗食物所需要的土地量等。

8、上飞机前请“排空”?
全日空航空公司推出了一项新措施,他们建议乘客们登机前先“清空自己”,以减少重量来降低航班的碳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和节省飞机燃料的效果。根据他们推测,如果每次有一半的乘客在登机前“清空”,航空公司每月可降低4.2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难道以后航空飞行要朝“天体”飞行的方向发展?“不穿裤子乘地铁运动”是否也是受此启发?
9、生物燃料是否更环保?

有人诟病说,把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耕地、播种、施肥、收割、运输等等,都要用到石油,如果把生产过程的污染加起来,生物燃料的总污染并不小于石油。

10、用手帕不比用纸巾更高尚?
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洗衣服、电等资源。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衡量?

11、除了考验电网,“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
“地球一小时”已经成为世界上表达关注气候变化的最大型公众参与运动。但不以为然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讽刺说,除了考验电网和作秀,“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这是真的吗?

12、坚持室外晾衣,哪怕得罪城管?
早在2002年上海就有对晾衣限制的规定,如今又要借世博会东风彻底解决“万国旗”。不过,据说美国的一些民间环保机构已经在呼吁改变民众使用烘干机的现状,提倡户外晾衣,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犹他州、佛罗里达州已通过“晾衣权利”法案,居民户外晒衣的限制已解禁,其他几个州也准备跟进。 “牺牲”市容,室外晾衣,是否如传说中所说节能环保,拯救地球?

13、为了环保开空调吧?
为了环保,我们得把空调开上100遍啊100遍……有报告说,比之暖气,空调作用率更高,从而排放出更少的二氧化碳呢!空调比电暖气加热效率高3倍左右,中国南方没有集中供暖措施,开空调的确比电暖气效率高。但这一招在寒冷的北方就不灵了,低温环境下空调的制热效率会降低,如果到了零下十几度的东北,它甚至都开不起来了,这种环境还是集中供暖靠谱。

14、砍伐森林有可能是好的?

有数据表明,“年轻”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更高,而在成活55年之后,树木增长放缓,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在温暖的天气,树木还会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最后随着腐烂或者燃烧而释放二氧化碳……是否应该砍伐清除“古老”的森林,以防枯死的树木引发山火,同时给家具和房屋提供材料。固碳的重任,不如交给“年轻”的树林吧?

15、拥抱核能?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噩梦在几十年之后依然让我们胆战心惊,而且核电站的开建往往也收到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对,但电力公司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最大的“贡献者”,种种发电形式中,核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一种方式——只有风能才能媲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和高昂的电站建设成本……核能应该得到大规模推广吗?

16、环境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提前做好准备吧。

有研究机构说,即使我们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每一辆汽车都封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仍然会上升,气候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与其绞尽脑汁的节能减排,不如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现在是不是该思考如何适应“温暖”的地球了,比如帮助一些可怜的动物们搬迁以及做好措施应对干旱和冰川融化后的世界?
第4个回答  2010-08-11
少开汽车、空调和多做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