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
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
温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冷热感觉上:
1、当气温在24℃时,空气中的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影响较小,人既不觉得冷,又不感到热。
2、当气温低于或高于24℃时,人就会有明显的冷热感觉,此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的冷热感觉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当气温是25℃、相对湿度为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感觉;同一温度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人体便感觉到闷热了。
3、在天气炎热时,为了使体温保持在37℃以下,人体需要不断向身体散发热量,主要通过汗腺向人体分泌汗液,通过汗液蒸发吸收热量带走热量。汗液分子从汗液表面流出,变成水蒸气分子。
如果人们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空气环境中,这些水蒸气分子会停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隔热层”。“保温层”中的水蒸气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大),所以汗水的蒸发速度越来越慢,让人感到闷热。
总的来说,温度和湿度都会对人体的冷热感觉产生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人们感觉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是相对恒定的,但超出这个范围,人们可能会感到冷或热。
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分蒸发速度上,而在高温环境中,湿度则可能影响人体散热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