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如题所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已经进入现代枪时代,不同于原始的土枪土鸟。此时清军仍用弓箭刀枪,明枪。与英国军队的装备相比,我们落后了200年。至于人数,英军只有7000人,清军有110:1的绝对优势。也就是真正鸦片战争的战场上,英军很长一段时间只有2万人,清军却拉出了10万军队上战场。为什么最终战败无法逆转?原因是什么?


在装备方面,我们仍然使用仿照前朝的武器。1548年,在收复葡萄牙占领的双屿岛的战斗中,明军俘虏了一批会制作火柴枪的日本人,缴获了大量枪支。这项技术传入中国,到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国内生产出第一批火绳枪,其中有一万支比西番的更为精良。这种当时被称为“鸟嘴矛”的猎枪,几经改进后装备清军。枪长2米,弹重仅5克,每分钟1-2发,射程仅100米。就是这样的枪,而当时的清军只装备了一半,有的枪160多年都没有更换过,其使用效果可想而知。

英军使用的枪是1800年研制成功的伯克式燧发枪,枪长仅1.16米,弹重35克,射程200米,每分钟2-3发。还有英军使用的布伦瑞克击发枪。弹丸重53克,射程300米,每分钟3-4发。


装备上的差距还包括火炮和舰艇。与英制火炮相比,清代火炮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如铁器质量差、铸造技术落后、长期缺乏保养、炮身腐蚀等。而且和英国炮兵不是一个级别的。清军的船只在海上无法与英军抗衡,炮台成为清军防御敌人的主要阵地。1836年,一位西方观察家看到广州和虎门的堡垒,说:“它们只是幼稚阶段堡垒建筑的一个样本。1832年6月20日,普鲁士传教士卡尔居茨拉夫看着清军的吴淞营炮台说:如果我们作为敌人来到这里,全军的抵抗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中西军力对比得出的结论与后来战争的结果惊人地一致。

我们不禁要问,7000多名英军穿越半个地球来到中国。我们在等余生,寡不敌众,我们在家里打仗。就算我们分散开来,英军也不会推进这么快吧?比如1841年8月,英军从香港出发,接连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只用了53天。这只是武器落后的问题吗?


看看清军人员的实际情况。大多分散在不到100人的地方,有的甚至三五成群一起驻扎。这不仅使得在突发战争的情况下难以快速集结,也使得无法共同作战。1841年10月16日,清朝道光从四川建昌、松潘两镇抽调2000名精兵,开赴浙江前线。直到1842年2月,支援军才赶了2000多公里,英军已经占领宁波近半年。这种松懈的军队把敌人变成了真正的敌人。清军各营没有固定集中的营房,更没有24小时驻防值勤制度。他们拖着孩子和女眷随军,就像今天的警察一样。除了练习和外出,他们吃住都在家里。清军的这种训练体系显然远远不适应现代战争。再加上清朝士兵的军饷远远不够养活一家三口,于是租农田、做帮工、做小生意成了清朝士兵维持日常生活的第二职业。于是,清军卖兵、开ca等腐败事件时有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