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 生活习俗

如题所述

  不管贫富,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9
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长衫,作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长到膝盖的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无论是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选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等贵重料子,用黑、白、红、褐等色。

不管贫富,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第2个回答  2010-09-14
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长衫,作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长到膝盖的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无论是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选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等贵重料子,用黑、白、红、褐等色。

不管贫富,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第3个回答  2010-09-14
不管贫富,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京族人口18915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夏季菜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语言的系属未定。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城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美味菜肴,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

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鱼汁调味。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菜肴图片,腰间束带。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第4个回答  2010-09-13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