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发明过运送粮草的车嘛?

如题所述

  楼主问“木牛流马”吧!

  木牛流马
  鲁国木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乌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南北朝木牛流马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探索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像,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研究和发展
  古谜从此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探谜人。远不说,仅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首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死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突破的机会似乎留给了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1997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同《三中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木牛与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以称作木牛较为适宜。它是由人力推动的四足行走的木质运输工具,自重约50公斤,载重约200公斤。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人肩负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规律地变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泞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这是圆轮车不能相比的。在路况较好时,圆轮车比木牛流马要实用得多,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64316.html?si=2

  ⒈ 木牛流马概述

  木牛流马是否存在,古籍记载的木牛流马是否真实,对此争论颇多,笔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为主,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绘出了图纸并造出了模型。认定木牛流马真实可信。笔者自信已揭开了木牛流马之谜。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同志给予审阅鉴定,欢迎赐教。

  1.1 根据古籍记载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马,而且有大同小异的几种模式。本文优选一种模式,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载重并进退自如。

  这个木牛流马模型是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描绘的外貌和提供的数据制造出来的,各主要部分名称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为本文说明的需要增添了几个名称,并推算出几个尺寸。模型与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证实了木牛流马的真实性。请参见图1《木牛流马外貌示意图》,图2《木牛流马步行示意图》,图3《木牛流马部件名称图》,图4《木牛流马尺寸图》,图5《木牛流马脚孔轴孔尺寸图》。

  1.2 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 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参考资料:网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诸葛亮 发明过运粮车,运送粮草的是"木牛流马“,只是到了后来失传了。
  陈寿曾任西蜀卫将军姜维的主簙,卫将军主簙即掌管防卫部队的文书,账簿的官员。三国 归晋后任著作郎,专管编修国史,后撰写《诸葛亮集》若干年后,原图竹简老化,附图尽失。在《蜀志本传》中详细描述了做木牛流马法。晋灭东吴后,陈寿 开始了《三国志》的撰写。他在材料的取舍上十分的严谨,记事详实,很少有重复,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曾使夏侯湛销毁了正在撰写的《魏书》, 编撰史书之严谨可见一斑。
  关于陈寿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为何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前后出现了反差,《蜀志诸葛亮传》中写的是木牛流马。到了《三国志后主传》变成了木牛与流马。历代史学家为此争论不休,据我个人的判断,诸葛亮出祁山时使用的运粮工具和之前的木牛流马是两种不同的发明。 对此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这些评价不会有人否定。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也称天灯。对弓弩进行了改进,所以有诸葛连弩之称。另外有孔明锁,木兽等。还推演了兵法,创设了八阵图。这样的一位无所不通的杰出人物,多些发明创造也是不足为奇的。
  关于陈寿与诸葛亮的关系如何,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陈寿对亮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陈寿是在蜀国生活过工作过,有许多事是亲身经历,耳闻目见,感同身受的。可正因为此,史料没有被完全披露,记载有出入也就在所难免。况且《三国志.》是陈寿在任阳平令期间作为家书而写,没有必要无中生有,杜撰出一个不存在的科技成果的,让后世的人去浮想联翩吧,绝对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三国志》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是可信的,只是由于其本身的能力(不是发明家,有可能对数理化不了解)局限性未能详细解释其原理而已。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蜀国被司马炎家族给灭掉了。由于连年的战争,关于"木牛流马“的具体资料有可能被战火所焚毁了。
  (注:资料来至于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百度知道等。)
第2个回答  2007-01-09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一项发明,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独立完成的一项惊人创造,而津津乐道。当然,这也是有明确根据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木牛流马,兼出其意”。而且传世的两篇关于木牛流马形制的文献,其作者也是诸葛亮。这些资料无不说明,诸葛亮是木牛流马的发明人。
如果没有其他相反的材料,那么诸葛亮对木牛流马的发明权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北堂书钞》引《蒲元别传》及唐•杜佑《通典》中的两条材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这两条材料分别为:一,《蒲元别传》:“蒲元为诸葛公西曹掾。孔明欲北伐,患粮运难致。元牒与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摄两辕(“辕”或作“环”,当系传抄之误),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载一岁之粮也。’”二,《通典》:“亮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于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白马山,推己意作木牛流马”。根据这两条材料,诸葛亮对木牛流马的发明权受到了置疑。材料中提到蒲元、廖立、杜睿、胡忠诸人,都曾研制、设计或制造过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的发明权到底归谁呢?
先来看看上述这四个人。
杜睿、胡忠不见史载,生平已不可考。廖立《三国志》有传,此人字公渊,武陵郡临沅县(治今湖南省常德市)人。赤壁战后,刘备领荆州牧,以廖立为长沙郡(治今湖南省长沙市)太守。刘备入蜀,留镇荆州,颇受诸葛亮赏识。后入益州,为巴郡(治今重庆市)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升任侍中。后主继位,任长水校尉。廖立心胸狭窄,疾贤妒能,在群僚中屡屡大放厥词。诸葛亮十分反感,于是上表后主,将廖立贬为平民,以善终。从史书所载廖立生平看,似乎与木牛流马沾不上边,但也不能就此轻易否定《通典》的记载。值得注意的倒是蒲元。此人在历史上不太出名,《三国志》无传,但却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能工巧匠。他在诸葛亮军中任职期间,曾主持制作钢刀,由于他熟练地掌握了淬火技术,使煅出的钢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号称神刀。他造出三千把这样的好刀,运往北伐前线,为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由蒲元造刀推想,他虽是诸葛亮手下的一个小官西曹掾,但又是一个颇有技术的技师,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再加上自己杰出的智慧,使他具备了一定的发明创造能力。既能造出神刀,创制木牛流马也不无可能。近人所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便根据《蒲元别传》的记载,将木牛流马的发明权给予了这位名声不大的蒲元。
有了以上这些关于木牛流马的原始材料后,如果再将木牛流马的发明权交给诸葛亮,显然有失武断。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推测起来,大致应该有这样几种可能:一,诸葛亮首先提出车辆改进的大致轮阔,也就是粗线条,然后由蒲元拿出具体设计方案,经诸葛亮补充、修改、完善后定型;二,蒲元独立提出了木牛流马的设计方案,经诸葛亮批准后开始大规模制造,用于粮食运输;三,诸葛亮提出木牛流马的设计草图及制作要领,并拿出了文字说明,交给蒲元制成样品,经完善后定型,然后批量制造,用于军中;四,由诸葛亮主持,拿出大的设计轮阔后,交由蒲元、廖立等四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制作,最后完成木牛流马。在这四种可能性中,第一种的发明人应是蒲元、诸葛亮二人,第二种发明人应是蒲元,第三种发明人应是诸葛亮一人,第四种发明人应是以诸葛亮为首的集体。
笔者认为,认定木牛流马为蒲元、诸葛亮二人的共同成果较为稳妥,也就是说,以第一种可能性最大。诸葛亮是蜀军的最高统帅,军务繁忙,不可能抽出太多的时间来亲自改进运输车具。但他又长于巧思,也是一位很有技术的能工巧匠。这就是说,诸葛亮具有提出改进车具大致设想的能力,却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设想。于是,这项具体的工作便只能交给军中同样善于巧思的蒲元来完成。蒲元在诸葛亮的指点下,并结合自己的意见,拿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方案,经完善后,便定型为后世熟知的木牛流马。显然,木牛流马最早出于诸葛亮的创意(“木牛流马,兼出其意”),而其实际操作则是由蒲元完成的(“元等推意作一木牛”),至于《作木牛法》与《作流马法》两篇文献署名诸葛亮,这也是从古至今的惯例。诸葛亮参与了木牛流马的研究,而且他的名誉地位要远远超过蒲元,如果将这两篇文献署名为蒲元,实际上并不妥当。况且,诸葛亮也是木牛流马的发明人之一,署其名是非常自然的。
至于廖立、杜睿、胡忠三人,则应是木牛流马开始批量生产的负责人。他们负责的是产品的制造,而不是产品的研发。因此,木牛流马的研制,与他们三人无关。
第3个回答  2015-07-23
 应该是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乌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南北朝木牛流马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探索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像,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研究和发展
  古谜从此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探谜人。远不说,仅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首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死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突破的机会似乎留给了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1997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同《三中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木牛与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以称作木牛较为适宜。它是由人力推动的四足行走的木质运输工具,自重约50公斤,载重约200公斤。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人肩负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规律地变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泞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这是圆轮车不能相比的。在路况较好时,圆轮车比木牛流马要实用得多,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4个回答  2015-08-03
答:真的。诸葛亮长期执掌蜀国兵权,曾经发动六次北伐,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维持北伐大计,有理由相信诸葛亮的北伐军对后勤运输装备进行了适应性改革,否则以蜀国之弱,战争难以为继。不过,是否是小说家言的木牛流马,还是传说中孔明媳妇黄月英发明的,尚存争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