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如题所述

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患者及家属对就医的正当权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近30年的临床护理与教育实践,深知目前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重要指标,也是患者就医选择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作为妇科护理工,应随时规范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强化治理,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减少不安全护理现象的发生,笔者就护理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相应的防范对策作一探讨。
1临床护理中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1业务素质及责任心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护理安全的首要因素。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是一些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的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经常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从而引发护理投诉。如患者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不按时巡视病房,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等原因造成的,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2服务态度欠佳、缺乏法律意识
服务态度差也是主要安全隐患,如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不注重谈话的方式和语气,回答问题简单导致患者误解等。假如护士缺乏对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不顾及服务态度,忽视患者心理需求,就达不到患者的期望和要求。患者不是一般的消费者,患者到医院付费就医就标志着医院与患者建立了一种合同关系,形成了医疗服务合同。医院是通过医护人员来为患者履行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代表医院履行合同,有义务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维护患者的权利。当护士不能意识到这些,实际工作与患者的要求出现差距时,就会引发投诉。
3护理设施不规范及投入不足
在医院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方面,一此基层医院的治理者没有充分考虑护理工作的要求、患者舒适需求而造成设施不合理,条件简陋。如:楼梯、厕所无扶手、地面过滑过亮等。有的医院在设备投入决策时只顾大型的或可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而忽视护理设备的基本投入,造成护理设备短缺、不到位,从而形成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如推车、担架陈旧,病床无床栏,抢救仪器维护不佳等。非凡是一些平时不经常使用的抢救仪器,数量过少造成抢救时无法使用。
4质量治理制度不规范
治理是对确定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治理,质量治理体制是护理安全治理的核心,治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到位,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护理治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只有治理到位才能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得到保障。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缺乏科学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组织治理不严,缺乏逐级治理、监督、检查、指导等。如存在抢救车内药品、物品摆放混乱,位置不固定,抢救药品无计数,标签不明,抢救仪器未处于备用状态等。
2安全防范的思路与对策
1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强化临床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的有效手段。应通过不定期法律专题讲座及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有关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剖析在临床护理工作,哪些属侵权行为,明确护理工作与法律息息相关,将护患双方的权益靠法律来维护。如《传染病防治法》及《民法通则》等法律,对护理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相应的制约。护理人员必须明确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义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从事护理服务,正确履行职责,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让护士熟悉到自己违规行为导致的不良法律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与自己的权益。
2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护理治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需要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反复练习专业技术操作,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学习,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使护理人员毕业后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判定力,发挥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准确地为患者解决提出的问题,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足。
3规范治理制度与资源配置
护理治理的成败,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理治理的目标是提高护理质量,消除各种形成差错的因素、减少差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因此首先应结合医院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范护理工作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成立质量治理组来具体实施,加大检查和监控力度,及
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奖惩力度,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治理意识。其次合理调配护理人力及设施资源,及时增加护理设备,改善护理环境,以杜绝超负荷工作状态,使护理人员数量与临床实际工作量相匹配,并根据护士的自身条件、业务能力、工作资历等合理构建人员梯队,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长。
4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从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角度来说,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范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的根本措施。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形成,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增强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应教育护理人员按照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及要求去做。同时护士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以体现人性化服务在提供护理治理与技术等服务过程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个性服务,达到以人为本效果,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不断开创护理的新服务领域。
随着我国公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治理方法,加强治理力度,完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把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强化法律意识,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消除各种隐患,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一、 护理隐患及产生原因 1、 潜在护患纠纷 临床护士年轻化,经验与技术不娴熟,无法做到一针见血,液体量大,人员少,更换液体不及时,容易回血堵塞输液管,拔除后又不能及时扎针,一系列因素致使患者家属对护士意见激增。一旦出现病人病情加重,将直接导致纠纷。 2、 基础护理不到位 因护士忙于加药、换液体,无暇顾及患者的基础护理内容,如翻身、拍背、鼻饲及高热、尿崩、便秘等,交由家属操作,有异常时再告诉护士汇报医生处理,不能保证按时观察病情,容易出现并发症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不是不做,而是没时间,感觉护理工作光有数量,而没质量,一直不停的在忙碌,真正给病人做得又很少,尤其周末值班时,有许多的医嘱无法按时执行,只能等下班后再执行。总之,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没有科学的统筹的管理分配方法,让护理工作达到完善的地步。 3、 安全隐患多 换液体时一次拿好几瓶,稍不注意就换错床号;输液卡不清晰, 查对不方便,一是影响查对速度,二是容易对错药品;手术搬床频繁,易出错;夜班、连班多为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及沟通技巧,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影响抢救治疗;危重、手术病人放在普通病房,路途遥远、人员又少,观察治疗不方便,加大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各班次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安全隐患,医疗护理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第2个回答  2020-12-06
1、火灾隐患。易燃物品较多,日常工作中应避免火源,并设置消防灭火设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2、用电隐患。电气设施、线路较多,应注意绝缘及自我防护。
3、物品安全隐患。部分物品存在人身伤害隐患,工作中需强化安全意识,做到“三不伤害”。
4、环境安全隐患。工作中经常到作业现场,需佩戴齐全劳动保护用品,并注意观察安全警示标志,按规定路线通过。
5、有害因素隐患。危险化学品、煤气、炭粉等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需按安全规程做好防护措施。
结合本岗位实际谈一谈安全
第3个回答  2014-12-22
药性一定要整明白,病人什么病症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