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

如题所述

1、北狄

北狄的称谓最早是起始于周代的,周朝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北狄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个演化的分支。

2、西戎

西戎是古代华夏部落对西方与华夏部落敌对的诸部落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部落的泛称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部落建立的国家。最后西戎不断被华夏文明所同化,逐渐演变成汉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南蛮

中国古代把南方的少数民族成为蛮,先秦 的时候“蛮方”指狁,又称鬼方,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部落﹐“百蛮”指北方部落﹐“蛮荆”则是指南方部落。

4、东夷

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东方民族。

5、匈奴

匈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他们历代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戎狄

百度百科-匈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8

1.夷: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东方各异族的蔑称。也泛指少数民族。殷周之际,东方有淮、徐、奄等夷,不时以武力而抗衡中原,其具体位置相当于今之江苏、山东一带。

周武王封太公于齐,而周公伯禽于鲁,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夷为周、齐、鲁等消融,是四夷中最早平息的少数民族。

2.狄: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北方各异族的蔑称。 西周之时北方有犬戎、骊戎、猃狁等,不过骚扰边境,而秦汉之时又有匈奴屡为边患,隋唐之际又有鲜卑、突厥等犯边,延至宋代,又有西夏、女真等多次犯境,后又有蒙古终成大患,至明末通古斯崛起,自称后金。

也是北方之大患。可以认为,北狄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边患。北狄盘踞之地为今之蒙古、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3.蛮: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名少数民族。秦收岭南,其居于此处的越族绝大多数归附,秦始皇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以辖之。但南方之蛮偶尔也会出事,如宋代之侬智高、明代之侯大苟、清代之洪秀全等。其居住地在今之广西及越南等地。

4.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其为祸不是太烈,至隋唐时乃有回鹘、吐蕃等偶尔犯边。其盘踞之地为今之西藏、青海等省区。

5.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

6.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7.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

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5.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东胡部落一支,曾建立政权。汉武帝时降汉。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两晋南北朝时,各部先后建立政权,如北魏、前、后、南燕,很大程度上汉化。到隋唐时,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存在。

9.氐,古代西北西南部地区的民族之一。与羌关系密切。长期与汉族错居,魏晋时大规模汉化,两晋时建有前秦、后凉等政权。 

10.奚,古代北方民族。原为东部鲜卑宇文部一支,以畜牧射独行其是为生,冬夏迁徙。唐时为契丹征服,金以后与女真、汉族融合。 

11.回鹘,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唐时灭东突厥建立政权,仍以游牧为主,有文字,与唐交好,协助平判安史之乱。 回纥——后改为回鹘。今译维吾尔。 

12.鞑靼,北方游牧民族名称,达靼、塔坦、达打、达达。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取代突阙语部族成为蒙古高原主体居民,鞑靼逐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的泛称。明末降清。清代西方人又称满族为鞑靼。 

13.巴蜀,先秦时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内。东为巴,西为蜀。后并于秦。 

14.三苗,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又被称为南蛮,夏商以后统一用蛮记述。

15.肃慎,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息慎、稷慎。后为革末 革曷,主要有黑水和粟末两部,射猎为主,有原始农业。唐设黑水都督府,后大祚荣以粟末为中心建渤海政权。被辽灭。 

16.越,古代南部民族名。秦汉前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部族众多,有百越之称。从事渔猎,农耕,冶炼等,秦汉后部分与汉融合。与今壮、黎、傣有密切关系。 

17.南越,汉初建立的诸侯王国。 

18.夜郎,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在云贵地区,秦及汉初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 

19.滇,秦汉时西南夷中一个较大的部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昆明滇池地区,曾帮助汉使探求通往印度的道路。 

20.哀牢,汉代西南夷的一个重要部族。因哀牢任酋长时最盛而得名。 

21.乌孙,汉代至拓跋魏中叶居于天山伊犁河上游。张骞曾出使此,与汉和好,与北魏关系密切 

22.乌桓,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23.南诏,唐代中国云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是彝族白族祖先。首领皮逻阁统一五诏,唐玄宗封云南王,采用唐朝政治制度,统治者用汉文,初期为奴隶社会,后封建化,后被大理政权取代 

24.契丹,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原附突厥,后附唐,关系多次反复,至唐末强大,五代时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25.党项,6-14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的一支,又称党项羌。北宋时建立西夏封建政权。 

26.沙陀,古代部落名。西突厥别部。 

27.突厥,古代游牧少数民族之一,曾分布在阿尔泰山一代,后建立政权,有文字、官制、法制等社会制度。与北朝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后分裂东西两部,皆为唐所灭。 

28.吐谷浑,古代活跃在今中国青海及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曾在4世纪建国至7世纪,国名亦称吐谷浑。 

29.吐藩,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边疆民族政权。其君称赞普。松赞干布与唐关系好 

30.渤海,唐年间东北地区以 革末 革曷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政权。唐册封其创立者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去 革末 革曷称号,专称渤海。 

31.大理,五代、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政区含云南、四川西南等。 

32.壮族,自称“布壮”,壮是健壮的意思,布壮是健壮的人。1965年定为壮族。先民原是岭南西部百越一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3.畏兀儿朝对回鹘的异称,就是今天的维吾尔。 

34.吉利吉思,元朝谦河流域的民族,即唐代的黠戛斯。 

35.色目人,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 

36.建州三卫,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努尔哈赤建立金后,建州三卫结束。 

37.土鲁番,即今新疆吐鲁番。地处往来西域之交通要道。 

38女真,东北古代民族,源于唐黑水磨合,北宋初完颜部迅速发展,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政权。明代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明末努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1

1、鲜卑:东胡的一个分支,鲜卑最初分布在大兴安岭的鲜卑山(今蒙科尔沁右翼中旗西)而得名。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西北建立政权,成为五胡十六国的主要成员。进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带为基地,统一华北,建立北魏王朝。

2、氐族:也叫月氏、月支,远古时起源于黄河上游,不断沿着青藏高原南迁。从殷周时起,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秦汉之际居住于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山间,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前后为匈奴所败,小部分成为匈奴的一部分,另一小部分人没有西迁,逃入南山(祁连山)区,与当地人杂居,称小月氏。


3、前秦:十六国之一,氐族苻坚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控江淮,北极大漠,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394年被西秦或后秦所灭。

4、羯:匈奴的一个分支,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处,被称为“羯胡”。体貌特征类似于高加索人种。东晋时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由于东晋以正统自居,抢夺冉闵的地盘,冉闵怒而称帝,建立冉魏)一次性屠杀20多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第3个回答  2014-06-26
四夷”:指“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1、夷: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东方各异族的蔑称。也泛指少数民族。殷周之际,东方有淮、徐、奄等夷,不时以武力而抗衡中原,其具体位置相当于今之江苏、山东一带。周武王封太公于齐,而周公伯禽于鲁,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夷为周、齐、鲁等消融,是四夷中最早平息的少数民族。 2、狄: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北方各异族的蔑称。 西周之时北方有犬戎、骊戎、猃狁等,不过骚扰边境,而秦汉之时又有匈奴屡为边患,隋唐之际又有鲜卑、突厥等犯边,延至宋代,又有西夏、女真等多次犯境,后又有蒙古终成大患,至明末通古斯崛起,自称后金,也是北方之大患。可以认为,北狄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边患。北狄盘踞之地为今之蒙古、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3、蛮: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名少数民族。秦收岭南,其居于此处的越族绝大多数归附,秦始皇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以辖之。但南方之蛮偶尔也会出事,如宋代之侬智高、明代之侯大苟、清代之洪秀全等。其居住地在今之广西及越南等地。 4、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其为祸不是太烈,至隋唐时乃有回鹘、吐蕃等偶尔犯边。其盘踞之地为今之西藏、青海等省区。 5、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 6、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7、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3
四夷”:指“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1、夷: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东方各异族的蔑称。也泛指少数民族。殷周之际,东方有淮、徐、奄等夷,不时以武力而抗衡中原,其具体位置相当于今之江苏、山东一带。周武王封太公于齐,而周公伯禽于鲁,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夷为周、齐、鲁等消融,是四夷中最早平息的少数民族。 2、狄: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北方各异族的蔑称。 西周之时北方有犬戎、骊戎、猃狁等,不过骚扰边境,而秦汉之时又有匈奴屡为边患,隋唐之际又有鲜卑、突厥等犯边,延至宋代,又有西夏、女真等多次犯境,后又有蒙古终成大患,至明末通古斯崛起,自称后金,也是北方之大患。可以认为,北狄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边患。北狄盘踞之地为今之蒙古、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3、蛮: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名少数民族。秦收岭南,其居于此处的越族绝大多数归附,秦始皇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以辖之。但南方之蛮偶尔也会出事,如宋代之侬智高、明代之侯大苟、清代之洪秀全等。其居住地在今之广西及越南等地。 4、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其为祸不是太烈,至隋唐时乃有回鹘、吐蕃等偶尔犯边。其盘踞之地为今之西藏、青海等省区。 5、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 6、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7、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