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解说恕的含义?

如题所述

孔子对“恕”道的解释见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简单讲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忠恕”之道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扩展资料: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参考资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2

孔子对恕的解释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对“恕”的解释,指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倍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扩展资料: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23
孔子对“恕”道的解释见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简单讲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忠恕”之道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3个回答  2013-09-13
孔子的学生子贡,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一个处世的金科玉律,说:老师你就跟我说这一辈子你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你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吧,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叫忠恕?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吗?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这么简单。本章句体现孔学概念中“恕”的重要地位和基本含义。孔子很明确地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内涵就是用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来推测别人的感受,恕道就是“推己及人”。其背后有一个对自己某种欲求的克制,所以“恕”表现成行为就是“克己”。 在这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恕”的解释,而“恕”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分开来便是“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论语·雍也》篇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的积极面,并非人人可以做到;至于“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人人可以“终身行之”的,千百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我们自己跟别人都是应该享受同等的人权的,我们渴望尊重和理解,别人也是一样的,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其实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对平等人权的呼唤,对尊重理解的渴望。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到别人,但是如果我们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给予了他人最大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一来,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做到一些帮助的事情,但是别人也能够宽容我们,因为我们站在了他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去感同身受,这才是人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尊重和关爱。传统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闪光点。我们都不希望别人贬低我们的人格,不希望在学习和休息时有人打扰,也不愿意看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龌龊不堪,等等。但是,我们是否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对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做了这样的事呢?要考虑到,许多我们“不堪其忧”的事情别人恐怕是一样穷于应付,获取别人尊重的最佳途径是首先去尊重别人,我们不妨先从自身做起,多为他人着想,相信我们会有更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气氛。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29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