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讲解一下“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此一句体现的深意及人的什么品质,越详细越好,谢谢!

这是骆宾王的咏物诗《在狱咏蝉·并序》里的诗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表现出其洁身自好 当然要联系全诗才能体会到当时处在狱中被冤、朝中之人腐败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无人相信自己的高洁而为之辩白的忧愤。但忧愤之中又有着超然的心态,不愿与俗流为伍。
大致这样 因为一段诗句 不能单独拿出来解释 要领会全篇的意思 才能表达的更深切一些,这首诗就是代表 单这一句只能表达出其洁身自好的品质 但背后呢 却是 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这种高贵的品格!~
希望能帮到你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9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首联承题而来,正切主旨。“西陆”,秋天。 《隋书·天文志》释“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南冠”,又称獬豸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用楚国钟仪被囚的典故。《左传·成公九年》记,晋景公到军府检查,看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成公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此处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南冠”后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首联两句十字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深秋里,寒蝉发出了阵阵凄楚的叫声,这声音打动了囚絷在牢的骆宾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虑。此联中,应特别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诗之“源”。诗的名句诸事如“玄鬓”、“白头”、“露重”、“风多”及种种联想,皆由此遣发派生。 由于作者在首联中即以南冠自切痛处,又以“思深”二字为诗旨的表达作了铺垫,故颔联即被顺势推出:“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黑色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白头吟”,汉魏乐府名篇,写一女子被负心汉始爱终弃的悲郁心情,表达了她对专一爱情的追求。据说此诗为西汉卓文君作。卓文君慕司马相如之才,私奔并与司马相如结成伉俪。但司马相如爱情不专,入京后,要娶茂陵一女为妾。文君闻知,作《白头吟》以自伤。相如见诗悔悟,不再纳妾。宾王此句的写作,其意有表里二层。表层的意思是说,蝉掮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作者悲吟,使他无法忍受。里层的含意则更为深刻,作者意在通过香草美人的传统文学手法,抒发自己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作者“蝉”人对举,“玄”“白”并用,睹蝉翼而起悲,闻蝉鸣而不堪,是因为他也有过鬓发玄黑的豆蔻年华。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跻入仕途,以图报效:“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宿温城望军营》)。为逞壮志,他文官任过府属、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官任过四川,燕北掌书记,然奔波三十载,却始终沉沦下僚,刚升为侍御史,便被捕入狱。报国之想,终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说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那么颈联的重心则转在感慨议论的抒发上。“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这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作者在诗前的序中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墨。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意即是时代的“徽墨”(绳索之意)将其捆绑,使他不能驰骋壮志。序文还说他“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紧螳斧,欲扑捉被食之虫,立即想到自己仍处在深深的危机中。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这些话说明了颈联虽宇宇写蝉,然意不在蝉。这两句诗,写得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试读卢照邻的《古从军行》,杜甫《蜀相》诸诗,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官体艳诗之上。
第2个回答  2010-08-29
这句话有点屈原《离骚》的韵味,应该是仿照写得。
意思是在穿越乔树的徐徐微风当中吟诵,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天赐的资质;喝在重阳节时树叶坠下的露水,它的清凉只有品尝的人才知道。
“是节协阳数,高秋气已清”这里指的是重阳节。
【作品名称】在狱咏蝉·并序
【创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骆宾王
【作品体裁】诗
作诗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原文: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①;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③,将④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⑤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⑥,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⑦蝉声唱,南冠⑧客思深。 不堪玄鬓⑨影,来对白头吟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第3个回答  2010-08-29
《在狱咏蝉·并序》
作者: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解】:
1、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2、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3、曩时:前时。
4、将:抑或。
5、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缀诗:成诗。
7、西陆:指秋天。
8、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
��于晋国军府事。
9、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0、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
��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
��的诗句。

【韵译】: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
是受案听讼的公堂,
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
但听讼公堂在此,
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
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
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
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
它蜕皮之后,
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
遵循自然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
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
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
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
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
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
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
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
遭难被囚,
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
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
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
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
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
赠送给各位知己。
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
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
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
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评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
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
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
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
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
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