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真正的高手解释一下《红楼梦》分骨肉歌词的内容的正解,“一帆风雨路三千。。。 ”包括诗词出处。高分。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
莫牵连.
奴去也,莫牵连.
啊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即贾探春远嫁他乡、抛别父母时的哭诉之词。整首曲子内容分两层:开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由自身抛别家园之悲而推想父母抛别女儿之哀伤。

接着由人生穷达说到悲欢离合,以宽慰爹娘,切莫为女儿的远嫁而牵肠挂肚,伤损残年。整首曲子曲调哀怨动人,以贾探春的第一人称口吻叙述骨肉分离之苦,充满了伤感之情。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念。

白话译文

乘孤舟冒风雨远去三千,把家园情爹娘恩全抛掉。强欢颜,远出嫁怕有损双亲风烛残年。慰爹娘,别把儿女来思念。

人生穷富古来由天定, 世间离合一向有因缘。从今后, 两地各自求平安,我去了,请不要再挂念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这是曹雪芹用探春口吻写的曲子。诗中抒发了探春远嫁与骨肉亲人分离之悲愤。探春是贾政小老婆赵姨娘所生,属庶出,为人“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此曲正是这两句诗的注解。

“一帆”两句,是说探春在风雨之中,远嫁海外,与骨肉亲人分离。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现象,而且指探春远嫁时的政治背景,那就是贾府贵族家庭的分崩离析,探春的理家失败。她的出嫁不是在笙歌笑语中出门,而是冒“雨”顶“风”而去,因而情绪悲凉,调子低沉。

这就为全曲定下了悲愁的调子。“恐哭”三句是说,远嫁海外是很悲惨的, 但又不敢痛哭,害怕有损年迈双亲的躯体,于是,只能告慰爹娘别把女儿挂念。这三句,有强作欢颜之意,也反映出探春矛盾痛苦的心情。“自古”四句,是告慰爹娘的具体内容。

远嫁有如生离死别的悲惨,这对于出身名门贵族贾府的探春来说,只能用命运来解释。人生穷富离合均由命中注定;分别远离请各自多保重。最后两句,是告别时的言词。这两句,是离别语词的反复咏唱。但“奴去也”一声,却加重了分别时悲惨的情调。

探春虽属庶出,但却是封建贵族贾府中仅次于王熙凤的理家能手,被认为是“末世英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曾为整治贾府内的上尊下卑,为保贾家的显赫地位而出谋划策,是小说作者曹雪芹塑造的企图“补天”的“英才”。

但是,现实教育作者,使作者赋予她不配有的好命运;使探春“补天”的企望落空,而且远嫁海外,成了生离即死别。作者对探春寄予了过多的同情,使全曲充满了凄凄戚戚的情调。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末世,必然走向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再多几个探春,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曹雪芹对探春的过多同情,正好反映了他的阶级的局限性,而他用“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去解释探春的结局,也说明了作者世界观中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骨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4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

  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这同她的性格有关。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同时,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

  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21
满意答案回答的很好很强大,但是我想探讨一点。探春不是不承认自己是庶出,她说王夫人是她母亲也不错。因为封建礼教规定,小老婆生的孩子也要跟着大老婆过日子,如果大老婆恰好无子或者很喜欢这小孩,那么小老婆见一面也不见得容易。贾宝玉为什么烫伤了脸,贾环干的,贾环当时在干啥,在跟着王夫人学功课,王夫人不喜欢贾环还会教他,可见这个礼教的强度。王夫人一直很喜欢探春,王熙凤和平儿议论过这个事儿。探春在家很受宠,有次王妃来,不是后来哪个坏王妃,好像是北静王太妃,老夫人喊了探春却没喊迎春,可见一斑。还有贾赦强娶鸳鸯的时候,老太太骂王夫人,一群小姑娘都撤了,最后谁帮王夫人说的话?还不是探春。赵姨娘整天挂在嘴上喊着,弄得王夫人和探春都尴尬。探春一个年轻女孩子,面皮薄,而且她又要强,怎么可能给赵姨娘亲近了。说她不承认自己是庶出,实在草率,也冤枉人。
第3个回答  2024-05-03
《红楼梦》中感人至深的《分骨肉》歌词,唱出了母女分离之苦,令人心碎不已。这首歌词的正解,并非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分离,而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隐喻和象征。
人生无常,聚散无由
一帆风雨路三千,这句歌词暗示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与变幻。就像一艘航行在风雨中的帆船,随时可能遭遇颠簸和险情,让人无法预料自己的命运。而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则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无奈。纵然亲情可贵,但世事无常,总有无法掌控的情况发生,迫使我们与所爱之人分离。
母子情深,撕心裂肺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歌词道出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深切爱意。而怎忍分别爹娘去,则从孩童的视角,表达了对父母的不舍和依恋。母子连心,骨肉相连,分离对于他们来说,犹如撕裂般的痛苦,令人难以承受。
梦醒时分,物是人非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两句歌词形象地比喻了贾府的衰败和贾母的离世。就像候鸟在食物吃完后飞向树林,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荒凉之地,贾母的去世,也让贾府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欢声笑语。
命运无常,造化弄人
欲哭无力回天,泪珠千点任横流,这句歌词写出了贾母去世后,众人悲痛欲绝却又无力回天的无奈。命运捉弄人,造化弄人,再多的眼泪和哀伤,也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光和亲人。
寄托哀思,寄托希望
《分骨肉》歌词的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收尾。这句歌词看似是对贾母的祝福和寄托,但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对希望和未来的寄托。尽管人生无常,聚散无由,但我们依然要怀揣希望,相信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
《分骨肉》歌词,不仅仅是一首悲伤的分离之歌,更是一首人生哲理的感悟。它告诉我们,人生无常,聚散无由,但亲情可贵,希望永存。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都要珍惜身边人,把握当下,怀揣希望,勇敢前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