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哪些地方有历史意义

如题所述

广州的小北路,也有一条“飞来对面巷”。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古古怪怪的巷名呢?现在还流传着几个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
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时常借故羞辱他们。因此,广东才子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让穷人们也享享福。
也有人说,这仅仅是个传说,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据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一个黄昏,突然刮起一阵奇怪而猛烈的旋风,随后人们发现这里多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人们都认为,这肯定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到此“显灵”。不少人蜂拥而至,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据说都非常灵验。30年后,到雍正八年(1730年),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在“飞来庙”对面本来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北京路:
提起广州,无人不识北京路,北京路历史上曾是官道。正式更名为北京路,始于1966年。
据介绍,北京路财政厅一带从南越开始就是“政府办公”地段。南汉以后的官员们从公署出来,是沿着现在的北京路走到拱北楼的,这一路是官道,只能步行。
到了清朝,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称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和永清街。其中,“双门底”是至今许多老人还记得的路名。“双门底”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是城门楼之一的“大南门”,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
“双门底”的起源是因为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记载“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
民国年间,北京路于1920年扩建为马路,统名为永汉路,据说因为原有“永清”街,取反其意为“永汉”。上世纪20年后期,为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北京路改名为“汉民路”。1945年,又复名为永汉路。
1966年,永汉路正式更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

石井桥:
广州有座著名的石井桥,桥两头石杆上刻着:“好进仙人履,能通四马车。”“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虹。”这里是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从前石井河是没桥的,全靠木船摆渡,如遇干旱或水退时,船不能泊岸,人们只好趟着没膝的泥泞艰难地过河,真是苦不堪言。
且讲附近石门村有个年轻的石匠,叫周合盛。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经常修桥补路,众人提起他,无不竖起拇指称赞!他眼见石井无桥之苦,决心筑座石桥来方便乡亲,但一无资金,二无经验,谈何容易呢!
一天,春雨绵绵,路滑难行,又遇退水。周合盛像往日一样,来到石井河边,扶老携幼,帮行动不便的人过河。只见有一位白须老人,拄着拐杖,望着对岸,摇头叹息。周合盛立即上前道:“老伯,我背你过去吧。”说着就把老人背过河,放他在平地坐下。老人忽然道:“我的鞋不见了,怎么走路呢?”周合盛二话不说,回头在泥泞中替他捡回,但老人把脚抬起说:“替我穿上。”周合盛又照办。老人微笑道:“孺子可教也!”说完起身就走。周合盛见他行走如飞,觉得很奇怪:莫非是神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7
广州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军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后来任该校政治部主任,孙中山是当时中国国民党的总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