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想象有什么用?

如题所述

源于实践的大胆想象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案例

执教整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医院路小学 周亚惠

评析: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启山

现行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想象作文练习,习作要求如下:

“回忆, 美好而甜蜜。展望, 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

20年以后,你和你的同学都长大成人了。那时候你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20年以后你们相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20年以后的学校、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20年以后的中国和世界又会变得怎样?你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然后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20年后的……’,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另外拟定。习作做到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的条理。”

本单元阅读教学内容所涉及到课文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和关于“怎样保护环境”的口语交际训练等内容,我将本次习作的内容锁定在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环保”问题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带着关注环保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憧憬和向往美好的未来呢?我按照“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思路将目光由关注学生的写作结果(写好的文章),转移到了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来。

将阅读教学的学习、学生以环保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结合在一起来进行。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2002.10月份,第六周周末

在开始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之前,我让学生利用两天的双休日时间去了解“身边的环保现状”,并写成日记。通过两天的观察、走访,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了目前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如白色垃圾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堆放,还乡河死水一潭,水泥厂周围粉尘严重,造纸厂污水横流……”利用周一的班会课时间,我让学生汇报了观察、了解到的身边的环保问题。

(评析:专题调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等要求,实际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的阅历来学习语文。提前开展相关的研究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第七周周二,引导学生结合调查活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是学生深切认识到:地球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实在有限资源,而且,我们盲目的滥砍滥伐以及不够后果的利用及相关的破坏,已经到了”使这些资源没法再生”的程度,搞好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感激发起来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前期的调查,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注意到他们已经对周围环保中存在的问题有感性的了解,但只停留在观察到的现象上。这些现象有怎样的危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危害并不十分清楚。于是我将学生按“所关注的环保问题”进行了分类,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的研究如下内容:“你所发现的环保问题有怎样的危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危害。”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随机将学生的调查中没能涉及到的“土地荒漠化、鄂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太空垃圾”等问题推荐给了学生们,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四大类,并组成了四个研究小组,布置学生进一步对相关的危害激励又进行学习研究。

(评析:学完课文,激发起了学生对环保的责任感,这是在安排学生对曾经研究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会更加感到亲切,以责任感来投入新的活动当中,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动机。)

周三、将活动课集中在一起使用,用下午半天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

第八周周二,我对学生的调查内容进行了检查,发现“关于水污染问题”小组表现最好。他们到还乡河、静园、造纸厂附近进行了水的取样,并借助徐晶晶家长在防疫站工作的优势,对不同的水样进行了化验,记录了不同水质中含有的有害成份,他们正在进行“这些有害成份会造成哪些危害”的搜集。看了这些孩子们的“跟踪日记”,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发现”是孩子们产生探究兴趣的源动力。

(评析:家长、社会专业人士,都是课程资源,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有效地利用。)

以这一小组的成功研究为范例,我对其余几个小组进行了相关指导,特别是“白色污染”小组,这一小组两天的研究,没有一点起色,他们的借口是:书找不到,爸爸妈妈不管。“去上网,在网上能找到有关白色污染的资料。”邱江给我和这个小组提了醒。我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与这个小组的4名同学一起到学校的电脑室上了网,并下载了与白色污染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中涉及到一些名词、术语,我这个化学知识原本就底子薄的老师实在有爱莫能助之感,于是把他们介绍给了学校自然教师和龚颜的妈妈(化学教师)。两天之后他们对“白色污染”的认识超过了我。

(评析: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同时,学生需要哪些老师的帮助,就请哪些老师进行帮助,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正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作用的体现。)

转眼到了周五,我让学生对一周内的研究情况作了展示和汇报,听着每个小组派出的代表的有理有据地侃侃而谈和展示给大家的成摞的资料,我又一次感受到孩子们有研究的潜能和天赋。

汇报会结束后,我布置了第三个双休日的研究内容:“了解你研究的专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本以为这一内容难度够大的,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对自己这一设计及学生们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捏了一把汗。

星期一我早早来到学校,教室里只有四、五个同学,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研究小组,正在交流自己小组的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见我进教室,邱江和张蕾争着让我看她们的研究记录,邱江写到:今天我经邻居介绍,拜访了一位环保局的阿姨,没想到对水污染的研究现状,她竟一无所知,哎!难怪目前我国的环保问题局势严峻,原来,在我们的环保队伍中竟有这样的“庸医”,不过,我相信这样的“庸医”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有识之人所替代,自己砸烂自己的饭碗!“邱江,假如你是环保局长,准让这个人先下岗吧!”“对,一天不留她!”言谈中孩子满口了气愤。不过我倒庆幸,研究过程激起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所期盼的。“老师,前天我去图书馆也没找到有用的东西,不过昨天上网让我收获不小。”接下来孩子将研究记录翻给我看:他记录了政策、科研设备等多种与污水处理相关的内容。张蕾也把他们小组通过上网、去书店,查到的资料给我看。但,检查中也发现,发现有1/3的学生没找到有价值的资料(有能力的原因,也有兴趣问题的原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只是材料的堆积。

(评析: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材料的堆积,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始之初的必然现象。周亚惠所在的学校还没有进行课改实验,关于研究性学习,也仅仅是因为“研究性作文教学实验”的辅导培训。因此,许多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开始总有困惑,认为学生不能研究什么,或者,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期望值过高。)

下午,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第一节课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并派代表汇报了各组的调查、研究情况。第二节课,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交流近10天来的研究体会和收获。

接下来的任务是再给两天的时间,鼓励指导研究进度慢的小组继续完成没能完成的任务,并派研究方法恰当、条件好(有电脑、环保资料多)的同学深入到其它小组给予帮助,与此同时布置新任务:要求学生们在周四完成研究报告“×××的感悟”“×××”即学生的研究课题。“感悟”则要写,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发现了哪些环保问题和目前具有怎样的解决能力,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在完成研究报告的这几天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不但同一课题组的同学成了交流对象,脑子活、点子新的一些同学更是“抢手货”,常被同学们围着问这问那,更重要的是自然、社会老师也和我一样成了“顾问”。

(评析:由于要写研究报告,学生这时的求助、互助、合作、交流自然会有很热烈的气氛。)

星期四,我仔细阅读了学生们的研究报告,重点读了“新想法”部分,其中56人当中,有7名同学的想法让我耳目一新,18名同学的想法有个性,16人虽与别人所写的内容大致一样,但有个人见解,其余的是“雷同”。但他们的雷同也的确让人高兴,因为他们的报告无论从篇幅,还是语言的通顺程度上都大有进步。我开始感到,整个研究的过程不但是练笔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积累知识,乐于学出思想,学出乐趣的过程。让我再次认识到了,学生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愿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他们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评析:毕竟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大家研究同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都有相同的渠道和条件来调查、试验、研究。因此,部分学生出现“没新意、没个性”这是正常的情况。学生的“报告”从篇幅到语言都大有进步,这不能不说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了作文水平的提高。另外,雷同与非雷同从比例上来看为41:15,这样的比例数,也算不错了。)

星期五,我面布置了双休日作业:“就你现在了解到的有关环保的知识和相关的资料进行大胆的想象,以“20年后 “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三个星期一,学生的作文上来之后,结果却不容乐观:有19人的作文内容是20年后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跟本次作文中的“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不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还沉浸于这段时间一直在为所关注的“环保中存在的问题”担忧的情境之中。也可能是我口述的作文要求不明确,误导了学生。另外就是学生缺少对20年后设想的讨论过程(当时我怕出现雷同文,想尽量让学生自己出奇、出新)。于是我在作文讲评课上又让学生们重新审读了本次习作的要求。重点强调了“展望, 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并让习作成功的学生谈想法,读范文。让出现问题的学生以“20年后的环保专家的身份”,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题,进行了大胆的想象,重点侧重于通过你的研究或努力,解决了哪些环保问题,给环保带来了怎样的益处!

(评析:19个同学没能写出幸福的期盼,这正说明:学生研究的东西才是有所表达、能够表达、乐于表达的。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能有所可写,特别是在学生不曾认真思考过的内容。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时没有能够把“想像20年以后……”作为问题来进行研究——学生已经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结合相关的“发展趋势”,进行想象,通过想像研究来“在虚幻中解决问题”。少了这一研究环节,学生怎么能够写得好呢?)

我专门安排了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以二十年后的一位环保专家的身份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你可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设计了怎样的新产品,突破了哪项环保难题?它是什么样的?在环保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讲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间互相提示、补充,以想象内容新、奇、趣为评价标准。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象书写成文。

(评析:从老师的行文上感到:学生进行“想象性研究”的时间不够充分。)

这次学生们的作文只有三名基础实在差的学生内容在新、奇、趣方面体现不够充分,其他学生的习作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这次习作经历了足足两周的时间,在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有40人的资料在5000字以上,11人达到10000字以上,张凡等人还提供了音像资料。)学生的作品更是成绩喜人。(有9人的作品不但体现了新,奇,趣,而且写作字数达千字左右,原本每次习作字数不足百字的两名“特困生”本次习作也写出了300多字的得意之作。)

(评析:这是一个“研究性作文教学”实验教师教学的真实经历。“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期间确立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小学生作文过程成为真实交际过程、实现作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现在,老师们愿意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作文结合在一起,原因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材料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切实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但,我们也看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的把握上,还存在问题:他们仍然是从作文的角度出发,把“研究性学习”看成了一种手段。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计、教学操作,还有许多亟待提高的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