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观潮亭上有一副对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联中“气”对( )“万山”对( )?

深区千骑疾气卷 万山来对联中的气对什么

钱塘江观潮亭上有一副对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联中“气”对(声 ),“万山”对(千骑 )。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2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2、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
如:姐姐说:“ 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3、转述句改为引述句,第三人称“他”或“她”应改为第一人称“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如: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
扩展资料: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 标点符号的改变: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并改成第三人称的说法;转述句改直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再加上句号,就是从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
引述或转述别人的话称为“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原话,两边用引号“ ”标出,叫做直接引语;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别人的话,不需要引号这叫做间接引语,实际上间接引语大都是宾语从句(其中由祈使句转换的间接引语除外,其转换后是不定式)。
那么直接引语为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祈使句,转换为间接引语时,句子的结构,人称、时态、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等都要有变化。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注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写出,也可以加引号(20字以下不用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举例:
1) Brown (1983: 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号中信息为年代和页码。此处页码信息可以省去)
2)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 135) points out that ….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3)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 (引文中没有出现作者姓名,应在括号中给出作者姓名)
4)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个作者,可是使用这个格式)
5)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时作者信息在括号中提供)
请注意:参考书目必须包括论文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书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论文作者愿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曾阅读,但未引用的书籍或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述句
推荐于 2020-07-02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9-12
在该对联中,“气”对“声”,“万山”对“千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