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与役历史上是否可通用?

如题所述

历史上是可以通用的,古代医学不发达,一场鼠疫下来就相当于一场战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4
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里多处有医药场景出现。

在古代,端午节人们插菖蒲、喝雄黄酒等驱邪祈福;古人使用熏香驱除瘴气,防止传染病。“启示——人类抗疫文明史”主题展览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从文物中了解一下前人如何防疫吧。

端午节插菖蒲喝雄黄酒驱邪祈福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其素有打鬼杀鬼才能之说,一直被当作驱除疠疾的神。驱邪斩鬼之钟馗画常常在年节用来装饰,据记载最晚始于唐末,延续至明清不衰,民众希望借钟馗图像的法力达到驱疫的功效。而这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健康的重视与期盼,有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民众希望借钟馗图像的法力以达到驱疫的功效。在此次展览中,可以欣赏到清代画家、指画的开山始祖高其佩所画的钟馗。其中《钟馗图》作于雍正六(1728 )端午节,此时高其佩已是68岁高龄。画面上钟馗顶天立地,占据了整个画幅,虽不佩宝剑,但圆睁双目,怒容满面,也够使一切妖魔鬼魅丧心裂胆。

仲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古人认为这些“毒物”会带来瘟疫,中国古代在五月染病、死亡的人数会直线上升,五月便被看作不祥的、邪崇盛行的“恶月”,五月五日“端午”更是这个“恶月”里最不祥的“恶日”。因此衍生除了避五毒、插菖蒲、喝雄黄酒、扎彩色丝线的驱邪祈福做法。

慢慢地,镇邪驱鬼的形象与端午节去除瘴气的活动被联系在一起,自那时起端午节“跳钟馗”,这一我国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活动。

《清明上河图》(复制品)绘有医生经营药店

从许多文物中,就可以找到人们和瘟疫、疾病之间的记忆。此次展览向观众介绍了殷商时期,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役“字,为”疫“字的通假字。那时候,人们对于瘟疫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我国古代医学家多个体开业行医,病者亲求出诊几乎无不应邀前往珍视。而采自敦煌莫高窟296窟的北周年代的《送医图》,则反映了医生被邀请病者家中送医药的情景。

同时,展览还展出了明代仇英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复制品)。《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影工笔,生动描绘了明代中期苏州城的优美风景,以及江南民众的市井生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画卷长达9.87米,共绘有2000多人,商铺千余家。途中所绘之“男女内外药室”“小儿内外方脉药室”“道地药材”“专门内伤杂症”等均为医生兼营药店。从其门前所立各高大市招可见,当时医药分科之细致和医生的经营的活动。

古人熏香驱除瘴气用来防治传染病

从古至今,很多医者、科学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得出传染病的感染源头或传播途径与“恶臭的气味”“污浊的空气”等有关的结论。因此,各国文化中都存在大量的熏香、吸烟驱除瘴气,以防传染病的行为。香料作为药品,也一定程度上起到驱赶蚊虫、改善健康的作用。

香在中国古代用途极广,除了祭天地拜神灵、祖先长辈之用外,更为驱除野兽、蚊蝇、驱除屋内浑浊之气而用。房间内驱邪熏香,被褥衣服熏香,身体佩戴香囊。《千金药方》、《本草纲目》等医典中都有治病养颜等功用。通常大殿内多使用体大粗重的香炉、香筒等动物形香薰,以燃烧较大的线香和香面等香品,相对较小的居室内则一般使用体积较小的香具。如博山炉、莲花炉等,所用香品也多为香气清新淡雅的类型,如沉香、龙涎香。在该展览中,观众就可以看到造型、材质等各异的熏炉。如宋代的“飞鸟卷云纹博山炉”、明代的“鹅形熏炉”,其材质为铜;清代的“五彩透雕花卉纹熏炉”,其材质为瓷。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清朝的荷包、香袋。如“缂丝五彩花纹荷包”“黄缎平金岁岁平安荷包”和“缂丝黄地大吉葫芦香袋”。

古人除了燃香外,还将香料或香品放置于香袋、香囊(荷包)中随身佩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香囊形制多样,制作材料丰富,从布帛到金银不等。因内含物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用。以香料充之口味熏香之用;辅以药材,则有治病防疫之功效;用以置物,乃突出其实用性。此外,香囊还具有作为装饰物的观赏价值。秦汉至隋代,佩戴香囊成为人们的习惯,出现了使用香囊进行辟疫的医方记载。通过对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辟疫香囊药房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二十五种不同的配方。

中世纪欧洲医生佩戴鸟嘴面具防护

中世纪欧洲医生的形象通常是佩戴鸟嘴面具,身着落地长袍。这种装扮背后有很多防护道理。鸟嘴面具为银质,因为银被认为可以消毒。长长的鸟嘴里放着棉花和特俗的香料,用于预防。这一装扮类似后来的口罩、眼镜和罩袍,都能起隔离防护的作用。此外,医生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作为手臂的延伸,用于撩起病人的被子、衣服,试探伤口等,以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病人。

而人们对于瘟疫、疾病的防护也促成了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古罗马人以热爱洗澡文明,但是为了保持个人卫生而规律洗澡的观点要几个世纪后才在欧洲文化中定型。健康的沐浴观念在中国秦汉时就有休沐制度,这是一种为打理蓄发而专门设置的休息日。尽管这一制度发展到汉以后已经不完全与梳洗头发这一特定行为相关,但人们仍然将洗浴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患病,有益健康的观念长期保持下来。

此次展览中还可以欣赏到古代人盥洗时舀水时用的器具铜匜,如春秋时期的“窃曲纹匜”。这类形状像瓢的工具,作为古代人洗手的工具,也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古代人就有了洗手的卫生习惯。

展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南平粮台遗址陶排水管等古代设施,将注重城市卫生设施建设的历史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另外,人们观察到“污水”与瘟疫的相关性,于是采用措施将城市废水废物排放至城外、田中。避免似水淤积腐败,一方面是农业堆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消灭了蚊蝇滋生的环境,预防了以此类动物为媒介传播的传染病。辽沈晚报记者朱柏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