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

如题所述

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知识和概念的掌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等。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体会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了解确定这些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明确它对教育活动的特殊意义,这是教师履行职责,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个人和事业的关系以及自身品德修养等方面行为的基础。

与人类普遍的认识过程一样,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一般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两个阶段。职业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是职业道德观念的积累和形成。掌握道德要领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道德认识概括化过程。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德上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别,而且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道德评价判断能力。

(二)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而产生的,是以职业道德认识为基础的。

教师的道德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概括来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爱护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

再次,教师的道德情感表现在对同志的尊重、友谊、热情。

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和表现水平不同的品德因素。它是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职业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着稳定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积极工作、勇于开拓进取的内部动力,是教师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保持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所谓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信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前教育部长周济在2004年的全国师德论坛中指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由于高校近年来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到来,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也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使其良性运行,已成为高校适应社会主流发展趋势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的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教育, 是指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 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群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转化为教师个人的意识和内心信念, 进而通过自己的言行释放出来, 以适应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素质要求。市场经济时期的到来,带来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也引起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碰撞,使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师忽视职业道德的自我提高与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面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琐事等多方面的压力;虽然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而言,教育职业受社会尊重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仍然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同时,忽视职业道德的自我提高与完善。

(二)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的平均新生扩招速度为20.89%,同时,教师总数没有同比增长,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只有7.17%。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致使高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透支体力,健康情况堪忧,在应付完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已无力提升自我修养,这一严重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值得全社会的重视。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很多高校开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在教师考核中加入师德评价指标、评选高校师德标兵、设立关于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等。但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在规模上,没有事实上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教人员和辅导员;在制度上,缺乏职业道德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主要靠自律;在方式上,尽管有高校师德标兵、三育人标兵评选,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工作目标、工作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2]。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主要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指高校教师个人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等,并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态度,变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内在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一种思维和实践过程。按照心理学家对人类道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

(一)服从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前提。由于服从行为不是人们自己真心愿意行为的具体体现,而是外在压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呈现出与其意愿的不一致性。对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来说,服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对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要求,无论是青年教师或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中,首先必须服从这一道德规范。

(二)认知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基础。高校教师只有在服从其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所服从的规范和行为本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与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较,进行评比和判断,最终才能够认知和接纳。认知的过程,就是检查的过程,就是评判的过程以及接纳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自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3]。

(三)同化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观点、意见、规范和要求等,使自己的态度和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一致。高校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同化,经历着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势所在,只是后来迫于外在压力而不自觉地服从、认知以及模仿[4]。在这一过程中,同化速度开始的时候比较缓慢,但是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一旦意识到自己所接受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优越于自身原来所具有的道德水准的时候,就会主动放弃自己原有的道德模式与道德意识,积极投入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融合之中,最终加快自己的同化速度。

试读结束,购买后可阅读全文或下载
¥15.00
原价购买
VIP立减3元
购买后可发送文档到邮箱 PC/APP端随时阅读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
收藏
下载
打开App,查看更多同类文档
相关推荐文档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