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

如题所述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体系。占据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其创始人孔子在构建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里推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圣王的“至德要道”,是众德教化之根本根源,而《孝经》这本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成为历代儒客和读书人研习之核心书经

历朝历代在推行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治国方略中莫不遵循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并自远古沿袭流传下来,世代相袭、贯穿百代。

中华文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与中华文化以孝道文化为根本有莫大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中华文化遵循了以孝道文化为根本核心的原则。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个人的道德可以逐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历朝历代,人们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最注重孝心的培养,孝行的实践,孝道的弘扬。

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家庭来说: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从国家来讲: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是积极进步的。

从社会来讲: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文化来讲: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下去的源泉所在。

二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要有物质的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敬爱,而且这种敬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敬爱”,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好吃的美食,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丧葬看得很重,在举办丧礼时要以哀戚之情尽各种礼仪。

综上所述,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中国的传统文化首要提倡的是孝,百善孝为先,有孝才有善,修善首先要修孝,不孝敬父母,不尊重长辈的人不可能有善,我国一直提倡孝道,倡导以孝治国。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才有把人民当父母,治理国家不敢懈怠。因此孝是中国传统文文化的核心,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
第2个回答  2022-07-21
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第3个回答  2020-12-19
你说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文化,忠孝礼义廉耻,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
第4个回答  2020-12-19
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