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柳永的资料

如题所述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原名三变,出身官宦家庭。年轻时到汴京应考,经常出入歌楼妓馆,为歌妓们填词作曲,过了一段风流浪子的生活,因此为当权者所不容,以致屡试不中。由于黄金榜上无名,他只好回过头来再到“烟花巷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用他自封的“白衣卿相”来对抗科场上的功名。当有人在宋仁宗面前推荐他时,仁宗批道:“且去填词!”从此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杭一带过着流浪生活。到四十多岁时,他改名柳永才考中进士,在浙江定海等地做了几任小官。后来任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他终身潦倒,死后一贫如洗,据说是由几个歌妓凑钱将他埋葬的。
  柳永的词大半是为沦落风尘的歌妓们写的,其中夹杂了不少庸俗低级的描写。但作者对那些身居下贱的不幸者怀有真挚的同情,甚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她们)消得人憔悴”,因而能够唱出她们内心深沉的痛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因此,他的这类作品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描写都市风光的作品虽不免夸张,但开拓了词的题材,对了解当时城市的面貌也有一定价值。这类作品,以描写杭州繁华的《望海潮》最著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其中传诵很广的名句。
  柳词中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抒写江湖流落、旅途漂泊之苦的作品,如代表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京门)帐饮(设帐饯别)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更)与何人说!
  
  上阕层层铺叙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意,下阕设想别后的冷落凄清。全词情景交融,极富诗意。《八声甘州》也是这方面的名作。词中通过渲染萧瑟秋景,曲折尽情地抒写了游子的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尤为出色,以致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称赞它“不减唐人高处”。
  除词以外,柳永做盐官时写的长诗《煮海歌》也值得一提。诗中描写海滨盐民生活的穷苦,揭露和鞭挞了官吏、奸商对盐民的残酷剥削,反映出作者心目中并非只有醇酒和美人。
  柳永在词史上影响颇大。他是第一个“变旧声作新声”,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慢词比小令容量大,表现力也更丰富。它虽早已流行民间,但文人很少使用。柳永精通音乐,又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因而能够吸收民间创作经验,使慢词发展为和小令并行的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从而为词的发展作出新贡献。同时,他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的词多用口语,语言通俗,平易好懂,所以当时从内地到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其传播之广在北宋词人中是非常突出的。
  
  注:1.《望海潮》:
  
`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词牌来源
 
` `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后世多有佳作。以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 `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9
柳永(987~1053),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他是宋代开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取材都市生活,又大量创制慢词,受到下层劳动群众的喜爱,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
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柳宜在北宋朝廷任工部侍郎。柳永小时候与两个哥哥都很有才华,都考中了进士。在乡里有“柳氏三绝”的美称。但在三兄弟中,却是年幼的三变最为聪明伶俐。据说柳永是吃乳娘奶长大的。乳娘是个略通诗歌的女子。她在给柳永喂奶时,常用手指蘸着奶汁在柳永掌心上写字。小柳永虽然不会读,但识字不少,到了 7 岁,就成了名噪崇安的神童了。
柳永小时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河,河边有块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蹲在大青石上提腕运劲在水面上练字,日子长了,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飘逸而又沉稳的字了。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多有求他写对联的,人称“柳联”。柳叶河边那块大青石,则被后人称为“磨砺石”。
柳氏三兄弟在学习上都是十分刻苦的,据说他们在赶考之前,连家乡素有“风景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都没有游玩过。只是在临进京之前,三变才提出游一次家乡山水,放松一下情绪,开阔一下眼界。三兄弟流连于山水之间,乐不思归。三变更是灵感勃发,思如泉涌。他一气吟出五阙《巫山一段云》。词的第一首写道:“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隐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天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大自然的美景与美丽的神话故事,相映成趣,勾勒出武夷山水的奇幻与旖旎。至今,他家乡的群众仍为有柳永这样一支神笔而自豪。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7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