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者要把林黛玉写得那么虚弱?有什么深意呢?

如题所述

《红楼梦》中作者把黛玉写成一个“病美人”,是有多方面的用意的。具体如下:

第一、和宝钗做对比

《红楼梦》中,作者对宝钗和黛玉是进行对比塑造的。虽然小说中宝钗说自己从娘胎里就带有热毒,虽然她吃的是冷香丸,但是在众小姐中,宝钗的身体最健康,而反过来黛玉的身体最虚弱。

宝钗胖,怕热,黛玉纤瘦,怕冷。宝钗性格沉稳,是因为她身体健康,体内阴阳平衡。黛玉性格急躁,是因为她身体不好,体内阴阳失衡的结果。

黛玉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黛玉的性格。而黛玉的性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黛玉的人际关系。所以黛玉和宝钗健康状况不同,两人的性格不同,两个人的人际关系也不同。总的来说宝钗理性,黛玉感性,宝钗注重实际,黛玉注重感情。

第二、为黛玉死亡做铺垫

《红楼梦》中只有黛玉死亡,才能让“宝黛之恋”以更悲剧的方式收场。对于‘黛玉之死’读者们做了不同的推测,有人认为她是投水,有人认为她是自经,实际上从一开始作者就为黛玉后来“病死”做各种铺垫。

黛玉从一出场作者就写她带有弱症,而且是不治之症。小说写到中途,作者反复写黛玉的身体常常因宝玉而时好时坏。

而在《红楼梦》三十四回写黛玉收到宝玉的旧帕子,心中情愫万千,而作者则写道:“(黛玉照镜子)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却不知病由此萌”这里的“病由此萌”的‘’,指的是黛玉心中暗藏的对宝玉的相思之情。

在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问起黛玉的病症时,黛玉说了如下的话:

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得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这就是说,黛玉想要一生平安,就不能‘动情’,别人‘动情’只是伤身,黛玉‘动情’会送命。和尚说的不许见哭声,是因为哭能引动情。不许见外人,实际上是不许黛玉被世俗之情烦扰。而《红楼梦》中黛玉身体每况愈下,则正是因为被世俗之情所困扰。

一方面她难以割舍对宝玉的爱,一方面常常因别人的一言一语而忧心忡忡,又加上黛玉“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这样的黛玉身体没有任何承受能力,将来宝玉婚事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直接要了她的命,这也正是作者为黛玉设定的结局。

第三、对黛玉的人际关系做铺垫

《红楼梦》中不喜欢黛玉的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黛玉身体不好。袭人一开始更倾向于让宝钗做宝二奶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黛玉身体不好。

对于袭人来说,她自然希望将来的主子奶奶是身体健康,事事能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有了这样的主子奶奶,她们这些贴身伺候的仆妇丫鬟才能不那么劳累。在袭人眼里,像黛玉这种三天两头生病的人,做了住主子奶奶,自然是“难伺候”。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其中也有一大半原因是因为黛玉身体不好。在《红楼梦》七十四回,王夫人见了晴雯骂道:“好个美人!真像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晴雯像‘病西施’吗?小说中写到晴雯向来身体健康,那日被王夫人传唤,怕仔细打扮了会惹王夫人生气,所以没怎么妆饰就去见了王夫人,却招了王夫人好一顿骂。王夫人骂晴雯‘病西施’不是因为晴雯真的像‘病西施’而是王夫人心中有个令她讨厌而不能骂的“病西施”罢了。

王夫人骂晴雯“病西施”可见她十分讨厌女孩子病病娇娇的样子,而黛玉恰是这样的女孩子,因此贾府童仆私底下叫黛玉“多病西施”,这样的黛玉自然不怎么讨王夫人的喜欢。

所有说《红楼梦》中作者把黛玉写的那么虚弱,是在为黛玉这个形象做性格和宿命的设定。也正是因为‘病弱’这个特点,所有黛玉这个形象在小说中非常突出。因此后来人常常用“林黛玉”来形容那些娇娇弱弱的女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我觉得作者想突出林黛玉,很悲惨悲痛的一生,因为林黛玉的结局最惨,而且她的身体也是最弱的。
第2个回答  2021-03-12
为了突出林黛玉最后悲惨的结局。林黛玉是文中身体最弱,也是结局最惨的一个,作者想表达的是悲惨的人的一生。
第3个回答  2021-03-11
林黛玉身体虚弱是她进贾府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她又可以与薛宝钗可以形成鲜明对比。与其说是在写林黛玉,不如说是在写在那个时期里,像她这样的一类人。而她的身体虚弱,也是在为她的结局做了一个铺垫,引人深思。
相似回答